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回到实验室后,顾然将这几天的思考整理成一份报告,并在研究团队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设想——
利用 AI 建立体质量化模型,并探索体质对抗凝药物代谢的影响。
“我们的目标是让‘体质’成为一个可量化、可测量的医学参数,而不仅仅是主观经验判断。”顾然说道。
团队成员们开始讨论这个设想的可行性。
数据科学家李思源问道:“如果我们要训练 AI 识别体质,需要哪些输入变量?”
顾然在白板上写下几个关键点:
1. 生理指标:HRV(心率变异性)、基础体温、皮肤电阻等。
2. 影像数据:舌象、面色,通过计算机视觉分析提取特征。
3. 生活习惯:饮食、作息、情绪变化。
“如果 AI 能从这些数据中归纳出不同体质的特征,那我们就能将体质分类融入精准医疗体系。”顾然总结道。
程向阳坐在一旁,饶有兴趣地看着白板:“如果这个模型能验证有效,那不仅仅是个体化用药的突破,更可能成为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桥梁。”
当晚,顾然把会议讨论的内容发给苏静。
苏静看后,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你们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西医的生理数据分析,但‘体质’不仅仅是生理指标,还有人体的整体状态,比如脉象、气血状况,这些因素怎么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