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淮在父母的牌位前待了好一会儿,这才整理好自己繁杂的心绪,呼吸再度平稳下来。
他当年只有六岁,恍然将近二十年过去,那些遥远的记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早就难以查证。
他走出房门,看见陈宴秋与净空站在院子里。
云林寺的那棵巨大的淡粉色梅树,被人们称作“雪梅”。
只因冬风吹过时,白里透粉的花瓣会如雪一样在空中飘飘扬扬,就如同在空中飞溅的大雪。
在这雨般的雪中,仿佛有心灵感应一般,他的王妃一下子扭过头,与自己对上了视线。
不知怎的,荀淮觉得陈宴秋的眼圈有些泛红,看起来有些难过。
哭了?
他迈着大步走过去,抚了抚陈宴秋发红的眼眶,轻轻道:“怎么突然就哭了,谁欺负你了?”
陈宴秋看荀淮从荀啸薛清河夫妇俩的牌位那走出来,就知道他是去祭拜父母了。
失去双亲时,荀淮只有六岁,还是个小娃娃。
他还那么小,被接到冰冰冷冷的皇宫里,一定很害怕吧?
“那时候我可不乖,整天哭闹摔东西,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荀淮无意间的笑谈就这样被陈宴秋从记忆里翻了出来,回旋刀割得他心里生疼。
纵使如此,荀淮在自己面前仍旧是温柔的包容的,他总是习惯把这些情绪埋在心里,即使偶然的失态,也是少有的事。
结合方才在净空那听来的故事,陈宴秋只觉得心里面酸得发紧。
但即使再难过,眼下也不是谈论此事的好时机。
陈宴秋摇摇头去揉眼睛:“冬风刮人,吹到眼睛了,有些不舒服。”
这话倒也不假,山上的风本来就大,陈宴秋细皮嫩肉的,还真觉得眼睛有些疼。
荀淮不作他想,他解下自己的披风给陈宴秋穿上,用帽子罩住陈宴秋的脸:“那我们就下山吧。”
陈宴秋吸吸鼻子:“不用告诉皇上吗?”
荀淮理直气壮:“不用,反正我现在是个闲人,皇上也不想见到我,叫人通报一声便是了。”
陈宴秋:那也确实是。
净空礼数很是周全,虽然两个人是偷偷跑的,他还是坚持要送两人下山。
马车走起来时,陈宴秋掀开帘子向后看去。
只见净空站在寺庙前,对他微微颔首。
他的身后是一片白茫茫的雪。
“王妃,”他好像听见净空说,“你就是那个变数。”
在云林寺祈完福,就是年节了。
自从那日大雪之后,京城里的雪似乎就没怎么化过,或者说,即使有雪在无人处消融,又很快被新落下的雪花填补。
爆竹声中除旧岁,辞旧迎新,这就是年。
京城的街上张灯结彩,与往日相比又热闹了一些。
在荀淮决定不去宫宴,而是在王府里过年后,陈宴秋就尤其爱往街上跑,买了一大堆年货,一样一样摆在桌上。
陈宴秋排出几个最满意的年货来,一个一个指给荀淮看:“这是炒瓜子,这是喜糖,这是窗花,这是红包……”
荀淮跟着陈宴秋一个个看过去,奇道:“你买红包干嘛?”
陈宴秋理直气壮:“家乡习俗,二十岁了也有红包。”
他道:“府里有不少小厮和小丫鬟,都只有十三四岁,理应给他们包红包嘛。”
他窝道荀淮怀里打趣道:“夫君,你想不想要红包?我给你包一个怎么样?”
荀淮看着火红的封纸,有些愣。
他已经很久没有见过红包了。
父母没出事时,薛清河每年都会给他红包,念着他好好长大。
只是记忆太久远,到现在已经有些模糊,记不真切了。
后来入了宫,这些琐事便交由内务府办理,每年倒也不缺,只是蕴了期许的红包彻底变成了冷冰冰的封纸,索然无味。
再后来,他随先帝上了战场,冬日里想的是兵士们的冬衣和粮草,过年也只是跟大家喝一杯。
军营里都是些五大三粗的汉子,哪能懂十多岁小少年心里的那些弯弯绕绕。
再然后,他就做了摄政王,是王爷,是皇叔,是长辈。
没有人能给他红包了。
看着自己怀里毛茸茸的脑袋,荀淮开了口:“好。”
窗外银杏树下的梅花生出了许多粉色的花骨朵。
梅花快开了。
除夕那天,陈宴秋特意起了个大早,搭着凳子跑到王府门口贴春联。
他穿了一身大红色的圆领袍子,领口处围了一圈白色的绒毛,发丝低低用红色的绸带束在脑后,面色红润,脸颊肉肉的,活脱脱一个富贵人家娇养的小公子。
他带着下人,恰好撞到了去静月湖那天遇见的大娘。
大娘端着蒸笼,见到陈宴秋奇道:“哟,这不是那天来买包子的小公子吗!”
她把陈宴秋当作了王府里的门客,没有多想,只是啧啧赞叹道:“原来是王府里的人,我就说怎么生得这般好看呢!”
陈宴秋从凳子上跳下来:“大娘,过年好呀!”
他年纪本来就不大,眼睛亮亮的,瞧上去乖巧得紧。大娘被他喊得心都化了,抓了两个包子塞到陈宴秋手里:“新年好啊!大娘刚蒸的,趁热吃!”
陈宴秋惊喜地接过:“谢谢大娘!”
“诶,甭客气,常来光顾大娘的生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