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虞灵 > 第34章 第 34 章

第34章 第 34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江北府定乐县,云间馆。

“五万。”

“诶,胡了!清一色,承让啊!”

虞灵撑着下颌,推乱桌上的牌,站起来到边上喝茶,看着连赢七把开心搂钱的女子,笑得服气:“夫人可真是说不得的手气。”连太太十指纤纤,火红的染甲,右手中指的大红宝石金戒晃得人眼疼,绵绵的一张玉脸红润,一笑是富贵人家堆出来的高梁锦绣。

连太太一双笑眼,露出白亮整齐的八颗牙,扭头去瞧外头天色,惊呼:“哎呀,这天色怎么这么晚了,我得赶紧回去做饭了。”

虞灵扶扶头上的珠钗,见在场的几位夫人应和,也不作声,行礼送连太太出门。

见人走远了,蔡夫人周氏一甩衣袖,靠着椅背撇嘴侃道:“连太太今日走得还早些。”

刘令文夫人许氏闻言放下茶杯,点头:“劳累太太作陪了三日。”

周氏无聊地玩着手帕,歪在榻上没个正形,一双桃花眼抬眼盯着许氏:“得夫人垂眼,怎么能算劳累。只怕是三天了,还不能从这连太太嘴里撬出什么话来。”

虞灵拿起苹果用仔细削皮,一块一块切好,分别递到两位夫人手边。周氏随手接过,放在一旁吃起来。许氏状似无意要坐到榻上,侧身双手垂眼接过,虞灵温婉一笑。

许氏夸赞道:“妹子这苹果切得真好。”脆甜不说,大小均匀,正好入口。

周氏打量起虞灵,西安府来的女客商林玉,满头珠翠掩盖不住周身清冷,身形高挑,站在那便是气质卓然,偏偏说话和气人也接地气,是商妇也说得通。“你求的事情,待今日我家老爷回来问问。”起身穿好鞋子,头也不回走了。

雅间里恢复安静,许氏上前行礼:“今日失礼了,还请夫人恕罪。”

虞灵摆手,虚扶她起身。“夫人说的是什么话,这几日多亏了夫人帮忙,是我们给夫人添麻烦了。”

两人对坐喝茶,许氏担忧道:“不知今日夫君去蔡家谈得怎么样。”江北知府前两日就到了,一下马直奔县衙同刘令文商议筹粮事宜。“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粮仓由县衙统管,不知何时出的谣言,说粮仓无米,因而无得放粮救济,那些米商让佃农来找官府求米!真是好不讽刺。”许氏恨恨道。

虞灵宽慰道:“殿下命我等前来,便是要解这燃眉之急。夫人不必太过忧心。”辞别了许氏,虞灵回了落脚的客栈。

凌伯钊站在桌后,写好纸条对应插进面前大大小小排起的小袋米。

“嚯。”虞灵换了拖鞋,走到身边,抱胸看着凌伯钊忙活。

很快,凌伯钊介绍道:“这定乐县大小米行合计四十八家,除去关门歇业的,剩下四十三家的下等米都在这了。”他指着左侧一片黄得发深的米,这些米上赫然写着“蔡”字,其次为“郑”、“周”。

虞灵抓起闻闻,“没有霉味,那就是放了超过两年以上才脱壳。”

江南富庶,寻常人家都不爱吃陈米,有的都是脱壳打成米粉或者做成年糕云云,很少在本地能见到颜色这么深的陈米。

凌伯钊点头:“除了粮仓里的米。”作为维护粮食安全的备用粮,官府粮仓才会以不脱壳的米作储存。他又从里头挑挑拣拣,最终指着桌上的粮袋道:“这些,是十日内能给到三千石的。”

桌上寥寥四五袋,“蔡”、“郑”、“周”赫然在列。

虞灵让客栈送了饭食上来,两人用过饭,又到县城河边溜达消食,回来洗漱熄灯。三更,客栈窗户准时一开一关,夜半无声。

夫妇二人一身黑衣,飞檐走壁,很快到了县衙后头。粮仓为方便储存,以朝阳方向,修在城中北侧一处坡上。

因着连日下雨,夜风呼呼还有点凉。

虞灵缩着脖子抱臂往前看,糯米汁浇筑土夯的椭圆大建筑,就顶上放一点通风用的小口,这爬上去难度有点大。

扭头就去守备值房,贴着门听里面呼噜声震天,从发髻里摸出一支银针左右掏掏,进去一通忙活,还没一刻钟拎着钥匙回来了。

啪嗒一声开了锁,二人合力轻轻推门,闪身进了粮仓。

里头比外面更凉。

早知道里头风这么大,就多带件披风。虞灵缩着脖子想。微弱的月光依稀可见前头围了一圈栏杆,再往前应该就是储存用的仓窖口。

虞灵点亮火折子,一点灯火微不足道,“这也太黑了,看不清啊。”她倚在栏杆边上往下探,啥也没摸到。

凌伯钊捡了块石头,往下一丢,默数到五,听的着地的声响。

“这是没粮?”虞灵狐疑道。好你个刘令文,中饱私囊呢。

按照刘令文上报的数目,皇帝给的底线是三千石,粮仓里必须有保证全县百姓超过半年的口粮,其他按照一石米市价一两银的标准,最高限价九百文卖出。定乐县的粮仓属于大窖,可储粮一万三千石。按照刘令文上报的,定乐县去年一年公粮卖出九千八百八十石,按照九百一石的单价,总数八千八百九十二两银。

“这账面银子是对得上的。”太子蹙眉,“缴纳国库的时候我亲自去的,见得真切,只是我担心,刘令文那里有变数。”众人皆知刘令文是太子的人,若能抓住他的错处甚至把柄,等同于动了太子的脸面。

因为前些年战备,朝廷严格管控南朝米粮外销,每年粮食产出销量都有统计报表上达天听,哪里天时销量有变一应俱全,一条条一桩桩是清清楚楚,常为内阁大学士们内参依据。公粮销售渠道并不局限,算是南朝开放商路的第一步,因着粮价低于市场价且限量,全国上下乃至海外藩商都有来见,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借此结交门路。毕竟运粮的车马路遇盘口见是定乐的公家粮,不说官府筛过一遍才收的粮食质量过关,至少可比那些粮商少问几句。

说是限量,如果刘令文超售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