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假怀孕后在王府作威作福 > 第36章 第二十六章

第36章 第二十六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上阳城四大世家分别是云、蔡、赵、沈,云家居首,沈家最末。

云家是书香门第,名士门宅,族中出了许多扬名天下的才子,更是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的劝学故事。

读书所需花费巨大,所以寒门子弟少有读书识字的,能入朝为官者更是凤毛麟角。

几十年前,读书是世家大族才能拥有的特权,所有家族都有自己的族学,上阳城的学宫也只接纳官员子弟,所以寒门子弟若想读书只能请一些落魄文人在家教学,或者花费大笔的银钱将孩子送进当地望族的族学中。

彼时云家的家主是个年过二十的轻狂书生,年少聪慧,写诗著书,他心有抱负,希望将自己的著作传遍齐国,以此来流芳百世。

可当他带着自己的著作下到村镇后才发现“知识”是何等宝贵的财富,平头百姓不识字,家中更是连半张纸都找不出来,那成日下乡劳作的农户,更是连一个像样的名字都没有。

城中木匠因不识字刻错了无数牌位,坟头的墓碑更是错字百出,他望着那些无知的农户一代代跪拜着错误的牌位,便觉自己手中的著作重逾千斤,那书中的字像田边的尘土一般渺小细微。

后来他辞去家主之位,带着刻刀笔墨下到村镇,为那些农户重刻他们的祖先牌位,为他们写上一份家谱,受他恩惠的农户都在家中立了他的长生牌位为他祈福。

这便是《开惑》一书中所说的“白丁未识笔墨香,徒留仙人名讳于田垄间。”

他活到古稀,未婚无子,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都是在各个村镇中奔波。

待到年老无力奔波之时便回到上阳城创办了荣绵山书院,近十年的时间都在书院教书育人,最后长眠于荣绵山。

正是因为有他带头,所以后来陆续有世家大族将族学改为了书院,这才有了寒门子弟的一条出路。

天下学子对荣绵山书院的仰慕,便是对云家的追捧,云山长的故居更是每年都有学子去清扫打理。

蔡氏虽是行二的世家,底蕴却远远不能与云家相比。

他们原只是涪阳郡的一户地主,因行事仁义坦荡,便有过不下去的百姓将田地卖予他家,举家来当佃农或长工。鼎盛时期,蔡家田地有十万之数,长工近千人,涪阳郡半数农户皆是他家佃农。

后来盘踞在涪阳郡的世家出手打压,设下陷阱半买半抢夺走了他家许多田地,还打死打伤诸多佃农。

蔡家家主便振臂一呼,带着数千农户反了世家,夺了田地分与百姓,占了屋宅充作义庄和书院,从那之后涪阳郡便没有世家了,只有地主蔡家和势弱的官府。

之后族中小辈开始经营钱庄,百姓在他家钱庄存入银钱可以得到利钱,从钱庄借贷利息也低,三五年后涪阳郡便只剩下蔡家钱庄,后来便是蔡家的钱庄遍布齐国,镖局、牙行等行当也渐渐有了蔡家的名字。

至此,蔡家从地主变成了数一数二的大世家,嫡系一支也迁至上阳城。

虽说底蕴不如别的世家,可涪阳郡那么多农户都唯蔡家马首是瞻,涪阳郡百姓不知道郡守姓甚名谁,他们只知道涪阳郡是姓蔡的。

行三的赵家是仁善之家,善名远扬却从不刻意宣扬自己的名声,每逢齐国遭灾,赵家总是第一个掏口袋出粮食的,收容百姓、施粥赈济、给医给药,他们的善是大善,少了蔡家的张扬和匪气,多了一分悲天悯人的慈悲心。

赵氏先祖以商船海运起家,曾划着小舟带人过河,也曾用破旧的渔船运送货物,延续多代的赵氏族人在渔船的基础上建造了第一艘商船,自那之后,齐国的水路便是赵氏的天下。

赵氏是从偏僻贫瘠的渔村走出来的氏族,在那个渔村里,男子要出海打渔,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死于风浪,所以家中当家做主的都是女子,这个传统直到如今也没有改变。

至于最末的沈氏便没那么多说法了,他们一直以来都中规中矩,不是闻名的大世家,也不是默默无闻的小世家。

直到齐氏坐上王位后大刀阔斧地清除了不少为祸一方的世家,他们这才借势笼络人才,苦心经营多年将自己送到了如今的位置上。能有如今的成就,靠的是历代家主的苦心钻研和位高权重的姻亲。

为了保障那些女孩儿的安全,官府曾出面干预让世家将她们安置在赵家。

赵氏子弟并没有参与这次的封城,他们中年纪大些的还在海上行商,年纪小的又在书院里念书,府里全是女子,便没有和别家一起行事。

赵家宅邸占地极广,是几座宅邸打通后组成的一条巷子,因着家中有招婿的传统,所以府上居住的人众多,他家多数女儿都是招婿回府,外嫁女少之又少。

罗娉儿被带到赵宅已经三天了,这三日里赵宅的人并未对她们做什么,好吃好喝地将她们养在一处院落里,每天都有丫鬟按时送来吃食和洗漱的热水,每日一套简便的衣裳供她们换洗。

最早被带来的那个女孩儿是个小商贩的女儿,名叫红儿,她每日都会和赵家的丫鬟寒暄几句,也从她们口中得到了一些消息。

比如说赵家的家主赵老夫人并不知道将她们困在这里的目的,她只是给了上阳城官府几分薄面,为她们提供了一个安置之所。

有的女孩儿安于现状,觉得现在的生活也不错,有吃有喝,每日还有干净的新衣裳换,也不必在家忍受着父母的打骂劳作,她们心里甚至生出了一种念头,那就是一直待在赵宅过这种日子,是不是也能算得上半个小姐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