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去听旷野的风 > 第3章 第二天(2)达瓦更扎

第3章 第二天(2)达瓦更扎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从神木垒到达瓦更扎的路况不太好,山路有碎石,轮胎碾过去,又窄又颠,能劝退一半的游客。为了防止发生意外,车开得慢,耗时长,快要五点才到达瓦更扎。

“我们应该还赶得上黄昏吧?”沈长京被颠得胃倒腾不止,差点晕车,看了看时间,面露惆怅。

谢阑生单手打开后备箱,抬腕看表肯定道:“没问题的。”

有了谢阑生这句话,沈长京放下心来。他们晚上要在山顶住帐篷,已经提前跟酒店那边预约了,现在要收拾一些行李,比如必带的氧气瓶和抗高反的药,装了热水的保温瓶,厚衣服、绒帽、围巾、防滑鞋、充电宝、墨镜、自热米饭和方便面等。听说山顶没有自来水,他们还提前买了一大瓶矿泉水,有备无患。

因为旅途中有露营的计划,他们在去成都前就商量各自备了睡袋,这次出于卫生考虑,把睡袋也带上山。

还有最重要的相机。

沈长京准备最充足,连无人机都有,唯一担心的就是到时候能不能飞起来,不过今天是派不上用场了。他慢吞吞地收拾着,余光瞄到谢阑生将一个背包提上肩。

之前谢阑生跟他提过,他要在川西途中拍摄星空。

沈长京有点好奇他的装备。

沈长京换了件加绒外套,拉链顺滑地一拉到顶:“你经常拍星空吗?”

谢阑生拉了拉车门,确定锁好了车,说:“没有,我不是专业的星空摄影师,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恰好碰到了,又有设备在手就会拍,但不会为了拍一张照片而专门去做功课。”

沈长京边走边问:“那你拍到过什么?”

谢阑生放慢脚步:“极光、星云、流星雨这些都有。”

“哇,光是听着就觉得很浪漫了,什么时候我能有幸欣赏一下谢老师您的作品呢?”

谢阑生向景区工作人员出示门票:“我手机里有。”

沈长京很上道:“明白了,就是任何时候。”

去往山顶可以乘坐景区大巴,也可以租辆越野车开上去,沈长京看着扬长而去的越野车跃跃欲试。

男生骨子里都是爱刺激和冒险的,尤其是在血气方刚的年龄。

大概存了照顾的心思,谢阑生见他这样,二话不说就去租了辆越野车,满足他的愿望。

谢阑生拿着钥匙,随口一问:“你什么时候考的驾照?”

“高考完就考了,一路过。”沈长京满怀自信。

“那车龄是?”

“我在北京读书,又不怎么爱出门,所以没买车,回广州就开家里的,只出过街和走高速。”沈长京回答得挺含蓄的。

谢阑生淡淡地点了点头,打消了让沈长京开车的念头,长腿一跨,坐上了主驾驶位,沈长京没有摸到越野车的方向盘,眼巴巴地瞅着,刚想说“我觉得我可以开的”,就被谢阑生截断了。

“明天去海螺沟给你开。”

“好嘞。”沈长京立马应下,一秒恢复元气。

事实证明,谢阑生的决定是正确的。从山脚到山顶的路呈之字形的,险峻弯多,十分考验驾驶技术。对于沈长京这种没什么行车经验的人来说,安全隐患极大,并且会威胁同伴的生命健康。

山脚到山顶的景物颜色多变,从翠青到水绿再到渐黄、黄,再到渐白、白,层层叠叠,像天上打翻的调色盘掉到了达瓦更扎,被达瓦更扎的水浸润涂抹,晕染了整座山。

沈长京趴着窗,静赏风景,轻轻地哼唱:翻过城门与高墙,走最自由那一趟。你啊借那风越海峡,一路坎坷总要去经历它。我们翻过山遇海峡,去寻无人知晓的花。你啊再黑也别害怕,萤火与光做引路的灯塔。我们风做伴梦做马,追啊迎啊最热烈的年华……

歌声不大不小,自带少年特有的清冽和干净,歌词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和无畏,散落在天地山川间,飘进谢阑生的耳朵里。

谢阑生默不作声地独享了一首歌的时间。

他们订的是一顶五百多的三人帐篷,里面有电热毯、暖风机、睡袋、挂衣架和充电插座,总体还不错,性价比相对较高。

谢阑生和沈长京放好行李,检查了一番帐篷,然后换上了防滑鞋。这里是半山腰,距离山顶还有一段路程,需要沿着栈道步行上去。

栈道如天梯,两边系着的彩旗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不少游客往上走,都是为了追日落。其实,达瓦更扎的日出更负盛名,希望明早能够一睹为快。

“我们今晚可以看见星星吗?”沈长京落在了后头,扶着栏杆喘了口气。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下降,氧气愈发稀薄,夹着雪的风刮在脸上,微微刺痛,他后悔没有戴围巾和耳罩。

谢阑生驻足等沈长京,抬头望天:“白天晴朗无云,风力也小,天气预报晚上不会下雨,看见星星的概率很大。”

沈长京瞬间振奋了,然而笑容还没绽开,谢阑生就一盆凉水泼下来了:“再不快点,你的日落就没了。”

沈长京幽怨地“啊”了一声,撑了下膝盖,一鼓作气追上谢阑生的步伐。

他可不能输给大他六岁的人。他在心里豪言壮语,实际上走几步就要谢阑生等他一下。

半个小时后,历尽千辛无苦,终于成功登顶了!

此时夕阳已渐渐沉落于雪山之巅,天际被余晖渲染成温暖的橘色,隔着磅礴翻涌的云海,沈长京和谢阑生将壮丽的风光一一收入眼中。

再辛苦,也值了。

须臾,太阳完全落下,在日盘的顶端忽然出现了几秒的绿色闪光,眨眼间就消逝了,快得沈长京都没来得及用相机记录下这一瑰丽的景象,颇感遗憾。

“那是什么?”沈长京从来没见过,他转头找专业人士解答。

“绿闪光,一种光学现象。”谢阑生解释得通俗易懂,“大气层会像三棱镜一样折射阳光,将阳光分离成不同颜色的光,那些光的折射率不同,出现的时间也不一样。绿闪光是在太阳完全落下或者完全升起的那一瞬出现在地平线的,肉眼可见的时间只有短短几秒。”

“可是如果按折射率来算的话,我们最后看到的应该是紫光才对吧。”沈长京提出疑问。

谢阑生说:“这是由于光的吸收作用和散射作用。水蒸气通过吸收作用去掉了大部分的黄色和橙色,而空气分子和大气中的悬浮的细微颗粒通过散射作用去掉了蓝色和紫色,最后只剩下绿色和红色。”

“其实绿闪光不稀奇,更罕见的是蓝闪光。”

他拍了拍沈长京的肩,语气任重而道远:“以后会有机会看到的。”

“我的运气一向很好。”沈长京对他会见到蓝闪光深信不疑,同时他觉得自己的慕强情节又严重了,总是轻而易举又莫名其妙地相信谢阑生说的话,连一点判断力都没有。

作为亚洲通达最好的360度观景平台,达瓦更扎四面环山,北是四姑娘山,南是帕格拉神山,西是贡嘎群山,东是峨眉山,在日落后的半个小时内将会被高饱和度的蓝色笼罩,变得更加神秘、庄肃。

游客在夜幕降临之前一一离去,只余下零散几人,谢阑生和沈长京还待了一会儿,为了拍摄蓝调时刻。

谢阑生告诉沈长京,在天文学上,蓝调时刻有两个很好听的名字,晨昏蒙影和曙暮光。

沈长京说他喜欢蓝调时刻,喜欢真正的夜晚来临前那一段静谧独处的时光,他的相册里至少有一千张摄于不同地点的蓝调时刻照片。

傍晚时分,搓着冻僵了的手原路返回帐篷,打开电热毯捂暖。

沈长京又饿又累,想泡泡面吃,但保温瓶里的水已经不够烫了,水都冷透了面还没泡软,无奈之下只能蹭谢阑生的自热米饭。

他们人手一份自热米饭,盘腿坐在床垫上,吭哧吭哧,吃得正香。帐篷隔音差,外面嘈杂的人声和错乱的脚步声传了进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