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北宋女子创业记 > 第87章 第八十七章 制糖工艺

第87章 第八十七章 制糖工艺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王文茵掰着手指头细数她想得起来的,后世比较常见的可作为家中常备药物的熟药。“除了感冒灵颗粒冲剂外,药社还可以研发治疗清热宣肺、化痰止咳的川贝枇杷膏;用来调理月信葵水、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益母草颗粒冲剂;用于治疗风热牙痛以及痈肿疮疖等症状的金银花颗粒冲剂……” 【注1】

绿珠目瞪口呆,“阿茵妹妹也曾学过医?”

赵元宁自然知道王文茵报的这些熟药都是从后世学来的,怕她露馅,连忙替她打掩护,道:“这些熟药应该都是阿茵妹妹从她祖父留下的笔记上学来的。”

绿珠似笑非笑撇嘴:“赵四郎怎地对阿茵妹妹的事如此了解?”

“这个……是阿茵妹妹先前告诉我的。”赵元宁转头冲王文茵眨眨眼,暗示她别说漏了嘴,“是吧?”

虽然同绿珠她们是金兰姐妹,不过王文茵想起苏轼告诫她的话,便没否认,含糊其辞道:“这些熟药都是祖父从一位游医那儿记下来的配方,也是寻常病症常用的药方,制成颗粒冲剂不仅服用简单,还能随身携带,可谓是居家旅行、行军打仗必备之良药。”

绿珠露出原来如此的表情,心说阿茵的祖父必定也是位世外高人,不然他孙女怎会懂这么多东西。

“这些配方好是好,服用起来口感甜甜的,连厌恶喝药的孩子都不会抗拒,唯一的问题是配方中需用到大量的‘糖’。”绿珠犯愁道:“糖可是精贵的调料,我们从哪里去弄这么多糖来?”

王文茵同赵元宁相视一笑,“待明日去了丰收村姐姐便知道从哪里能弄到大量的糖了。”

****

翌日一早,王文茵带着绿珠、秋月她们一道儿坐马车回丰收村。赵元宁要去跟蔗农交接,便带着鲁大先她们一步骑马走了。

待王文茵她们回到丰收村村口,入目所及便是蔗农们推着一辆又一辆轱辘车,沿着丰收村前唯一的一条土路将甘蔗送往位于山脚下的米线作坊内的场景。

“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甘蔗?”秋月掀开马车帘子朝外探头望去。

绿珠闻言也抬眼朝外看去,回头问道:“莫非阿茵妹妹打算自己生产制作‘糖’?”

王文茵含笑点头:“姐姐猜得没错。”

绿珠不敢置信,“听闻这制糖工艺可是绝密,只有八闽福建路的福唐、姑苏江南东路的四明、百越广南路的番禺、西蜀四川路的广汉、遂宁等地的少数人才掌握此技术,阿茵是从何而得知?” 【注2】

“我是从书上看来的。”王文茵指的自然是后世的书,“据悉战国时期中华大地的南方便出现了甘蔗,到了唐朝甘蔗这种农作物已在多地区有种植,但制糖技术却是在唐太宗时期由摩揭陀王国(古代中印度王国)传入的“熬糖法”转变而来。” 【注2】

“到了我朝能种植甘蔗的地区虽然多,但掌握‘结蔗为霜’制糖技术的却仅限于福唐、四明、番禺、及广汉、遂宁五个地方。前四个地方的糖霜产量较小,品质也较逊色,是以只有遂宁一地才是糖霜的主要产地。只是即便是在遂宁也不是每家每户都能制作优质的糖霜。”【注2】

“在遂宁的伞山周围,制糖的‘糖霜户’便有几百家,当中仅有少数能出品优等糖霜,其余只能出产中下等货品。当地虽有众多甘蔗田,但制糖技术却只掌握在少数几家制糖坊手中,蔗农也只能将甘蔗榨成糖水贩卖给制糖坊赚取原料费。是以我朝市面上的糖霜因稀缺才导致价格居高不下。”【注2】

“此外,我朝种植的甘蔗大体可分为杜蔗、西蔗、艻蔗(又名荻蔗)、红蔗(又名昆仑蔗)这四类,红蔗只适合生啖,艻蔗可用来制作沙糖,西蔗虽可做糖霜,成品色泽却不佳,唯独紫皮杜蔗是制作糖霜的最佳品种。”【注2】

听到这里秋月忍不住插嘴问道:“原来这沙糖与糖霜竟是用两种不同的甘蔗所制而成?”

王文茵嗯了一声:“沙糖即熬造浆式糖,唐朝人雅称‘蔗浆’,是将甘蔗挤压取汁后于大锅内用温火通过‘煎熬法’熬煮成黑枣合色,再将其中的糖蜜分离澄清后的一种‘液态糖’。八闽福建路的福唐便是沙糖的主要产地。”【注2】

“而糖霜的制作技术则是由一位唐代高僧‘邹和尚’所发明。据传邹和尚学识渊博,热衷研究技术,喜欢到处游山玩水。唐代宗年间他游历四方到了遂宁城北三十里的伞山,见当地虽盛产甘蔗,制糖技术却十分落后,蔗农只能靠暴晒获取石蜜(质量很差的沙糖)。于是便潜心研究,反复实验,最终发明了一整套窨制糖霜(冰糖)的技术,推动了当地制糖业的发展,使遂宁糖霜闻名天下,家喻户晓。”【注2】

绿珠边听边打量王文茵,回想起二人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彼时只觉这女娃气质非凡,绝不是寻常人家的小娘子,后得知她竟是兴隆堂的幕后老板时,惊讶之余又觉得本应如此。只是心里一直好奇她究竟出生于什么样的人家,见她不愿细说,便也没再追问。

“想不到妹妹小小年纪,竟如此博学,今后姐姐可要向你好好学习了。”绿珠由衷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