螭奴本是明州客商,与父亲和伙计们运货进京路上不幸遇上劫匪,货物被抢劫一空不说,同行的队伍都在打斗中失散,父亲也不知去向。
他自己身中一箭跌落山崖,幸而给进山采药的花半夏捡回。
彼时花半夏看他浑身伤得像个血葫芦,破损的锦衣之下,偶然露出完好的肌肤却细腻白皙不逊于女子,料想当是个养尊处优之人。
伤成这副模样,若给他爹娘瞧见,不知会心疼成什么样……
适逢她丧失至亲未久,不免由己及人同情起这重伤的少年来。
她犹记得少年刚从昏迷中醒来,干净幽深的眼底翻滚着伤痛与戒备。
那眼神花半夏并不陌生。
每次捡回受伤的野兽,一开始也都这样。
后来相处久了,螭奴的性子果然慢慢软化下来。
卸下防备,他其实是个沉默寡言又容易害羞的腼腆少年,会一言不发地帮她采药、切药、烧饭、劈柴……
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公子哥悟性却极佳,做出的菜肴每每令花半夏自叹不如。
本来她还觉得捡个男子回来多有不便,但螭奴显然比她更羞于见人。
于是她不知怎么便来了底气,反正没法将这可怜少年丢出去不管,左右家中多的是房子,也不缺吃穿。
至于旁的,自父亲和祖父走后,她的生命仿佛也停在了那个春天。
之后支撑她活下去的便只有查案和复仇。
除此以外再无心顾虑其他。
她对少年精心照料,打算等他伤势好转,给他一笔盘缠叫他自去寻亲。
可如今眼看父亲的案子有了眉目,原本了无牵挂的她却多了一层顾虑。
*
“今日进城遇到一个明州商贩,我向他打听明州景家,可惜他不甚清楚……”
思绪所至,花半夏边揭开一小片黏着血肉的布片,边脱口而出。
话落,少年的脊背肉眼可见地僵了一下。
“弄疼你了?”花半夏指尖顿住,不敢再去碰后面黏连的部分。
“无妨。”他说,但看样子却并不像无事。
如此一打岔,刚起的话题不觉又被花半夏抛诸脑后。
她下手更轻了些,一面和螭奴闲聊转移他注意,一面小心翼翼撕开粘着皮肉的最后一块布片。
不知不觉她的头与少年的后背越贴越近。
随着温热潮湿的气息触及肌肤,一抹粉色自少年的耳根悄悄蔓延至整片后颈。
花半夏却并未留意,此刻她一门心思全在上药包扎上。
事毕她帮螭奴拉好衣衫,忽听少年的声音低低响起:“阿姐每次进城回来脸色都不太好——可是遇上了什么麻烦?”
花半夏目光微滞,旋即恢复正常:“好端端的,哪有什么麻烦。”
因不想牵累无辜,她从未对螭奴提起家里的事。
以后也不准备说。
*
翌日午后,花半夏坐在院中研磨晒干的姜黄和首乌,双手和围裙上均粘了不少黄褐色粉末。
外面传来轻轻的叩门声。
花半夏起身过去开门,隔着门缝看见一个穿着月白常服的男子斯斯文文站在门口。
“崔少卿?”花半夏颇感意外,忙不迭打开门。
来人是大理寺少卿崔宴川和他的小厮。
因为父亲的案子,花半夏之前同崔宴川有过几次接触。
他是个一板一眼之人,出身侯府,又是嫡长子,因父亲早逝,年纪轻轻便袭了爵,但仍凭十年苦读高中进士,之后迅速升任如今的官职。
本来以花半夏的身份,根本无从接触到崔宴川这等高官,她也自知求告无门,遂留心常去大理寺外转悠,后来得知此人是新上任的少卿。
她数度跟踪崔宴川下职的马车,某次终于在崔府外面堵住了他,得以向其陈述案情疑点。
结果——自是不会有什么结果。
花半夏也由此知晓,拿不出实质证据,不会有人凭她空口白牙便复查此案。
崔宴川没因妨碍公务惩办她已是万幸了。
她并非无理取闹之人,虽心知父亲无辜,却也能理解崔宴川为何拒绝她,故而每次见到他依旧客气恭敬。
与花半夏相反,崔宴川虽坚信自己秉公办事并无不妥,但每次对上那双清澈莹亮的眸子,心却没来由地一阵慌乱,仿佛自己做了什么亏心事,又像欠了这孤女什么,总想寻找机会补偿一二。
此外,不知从何时起,花半夏的身影常在他脑中挥之不去……
“今日来南城办点事,刚好离府上不远——”崔宴川语气略显局促。
他手上拎着一个食盒,说话间想起什么将手抬了抬,“哦,母亲听说我要来,亲手包了些云吞,让我给小娘子带来。”
崔母花半夏总共见过三次。
第一次是蹲守崔宴川时,她在崔府外无意中碰见;第二次是在墓地。
南山脚下有片依山傍水的宝地。
从前不知哪位大师看过后,说此处作为埋骨之地可福荫子孙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