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敛臣 > 第156章 黄雀后

第156章 黄雀后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臣,不解陛下其意。”

在众多眼睛或明或暗的窥视下,李渡终于张口说了今日的第一句话,只是仍旧像尊木塑的像一般没有半分波澜。

“若连丞相都不明白,朕又岂能比你更明白呢?”皇帝笑吟吟道,“不如,我们先听听有人怎么说的,或许能帮丞相想起一二分来?”

他说完,王辅安便上前半步,高声道:“宣永安府提刑司知事李长风进殿——!”

他的声音传彻殿外,更叫殿中众人间起了一阵不小的骚动。在京中有些资历的人都听过这个名字,但并非因为此人有多么才华盖世,或是多么处尊居显,而是因为他的父亲,便是当年李渡那个因疑为溺储案元凶而被私下处死的弟弟李邈。

和他寂寂无名地供职于翰林院中的弟弟不同,李长风很多年前便外派为官,没有半分消息了。

霏霏不绝的雨落在世上,也落在每个人心里。多日堆积的不安,便趁机像无形的蔓草在这金碧辉煌的紫宸殿中疯长。

一身明绿的袍子破开雨幕,走入大殿。来人的模样颇有些出乎众人意料——从前李邈也是京中出了名的俊朗之士,但李长风身量不高,瘦得几乎嶙峋,面颊消瘦,高高的颧骨夹着鹰钩般的鼻子,瞳色较之常人更浅,瞳仁又窄又长,像某种蛇类。

不知是不是冒雨而来的缘故,此人莫名叫人觉得阴冷。

“臣,参见陛下!”李长风放下右手挟着的一沓文书,一撩衣袍跪在阶前,一丝不苟地行完叩礼,这才面不改色道,“臣入京,特为向陛下禀告前时黄河决堤的实情。”

满堂哗然。

三司使高肃,吏部尚书裴寒鸣,户部尚书崔怀璧,度支使夏洲,参知政事刘知恒,枢密副使贺龄之,大理寺卿陈卿如……等等一干朝中显贵,平日皆心深似海,在这一刻却都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各异的神情来。

他们后知后觉地意识到,本以为只是又一个平常的大朝会,似乎已成了年轻的陛下即位以来的一场最凶险最你死我活的角力。

唯有皇帝和李渡二人仍旧面色平平。

李长风并不在意周遭的形势已如紧绷的弓弦,泰然自若地从袖中掏出一本奏折来,展开照本宣科道:“陛下,臣供职于永安府提刑司多年,而永安府又处于黄河众支流交汇的枢纽之地,是以水利一事乃重中之重。臣身肩提刑司之职,自然也格外关注都水监履职是否尽责。几年过去,臣无意中发现了他们竟做了阴阳两本账册。

“去年,也就是崇景初三年,开春三月时,朝廷向永安府拨款白银八十六万作修缮黄河堤防之用。但永安府都水监的账目上记得确实六十六万两。臣又去翻找府下各州的账目,相州六万八千两,孟州八万五千两,秦州十二万两……最后林林总总加起来,是三十九万五千两,这中间又差了二十六万五千两。再追溯到各县……”

李长风忽而讥嘲一笑,抱起放在手边的那沓书,道:“陛下,详细账目均记录在此,只要和户部留档的各地上报的账目两相对比,自然能发现端倪。”

王辅安小心接过他手中的账目。

刘知恒张了张嘴,本想说些什么,可机敏地打量了四周之后,又哑然闭上了嘴。

反而是高肃追问道:“李知事的意思,是这回水患实为人祸?眼下灾民流离,田中颗粒无收,造成如此恶行,确实该严查此事,不过——这和李相又有什么关系呢?”

李长风将手中奏折展开得更长,道:“这几年中,臣已经追查到了侵吞朝廷公银的人是谁。自知府到知县,足有百余人,名单臣也具列在册,待之后一并呈交陛下御览。既然查到了人,臣自然就继续追查那些公款的下落。最后发现,掌管水利的陶攸早就知道此事,并暗中帮他们遮掩,他们的贪污所得,大多就到了陶攸的手中。不过,这倒并不是终点。”

李长风转向李渡,道:“这些钱款最后,自然还是进了李相的口袋。自陶攸接任盐铁使的位置到去年离京,共有十三年,帮你侵吞的水利公款便有七百三十六万八千两。”

李渡看他终于朝着自己而来,眉尾一挑,道:“李知事空口白牙,将这么大的罪名安在我头上,是否有些荒唐了?陶攸如今并不在京中,任你如何花言巧语,都是做不得数的。再者,地方官若要入京需提前呈报朝廷知晓,你私自入京已有违律法。况且如今永安府水患严重,正是用人之际。莫不是你为了推卸责任而逃到京中,为免陛下责怪而来胡乱攀咬了吧?”

李长风并没有被他威吓到,只是问:“李相真是贵人多忘事。不过想来也是,整整一十三年,而且您的收项也并非只有这一处来源,记不清具体数额也是情理之中。但是您就不好奇,我是怎么知道这些详细情形的吗?”

李渡的眼皮忽地不受自己控制地狂跳起来,以致于视线一时都有些模糊,但他仍旧望见李长风从胸襟内摸出一张纸来,朝着自己缓缓展开褶皱——

满纸熟悉的字迹和鲜红的掌印,如同晦明交替之时猛地撞响的铜钟,久久回荡着浑厚的叫人心神俱荡的声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