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明]权二代,但抄家流放 > 第43章 见龙在田(8)

第43章 见龙在田(8)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十六章

刑部近日被从天下各地涌来的建言淹了个透顶,属官们皆是人仰马翻。恰逢左侍郎突然去世,朱见深命于涣补上了缺,右侍郎的位子只好又从刑部里找了个人顶上。

注律如今是刑部的头等大事,他们本就人手吃紧,如今更是捉襟见肘。陆瑜本来因病管事少了,此时也要出来主持大局。而整个刑部最忙的就属于涣了:他为了不耽搁刑部本身的部事,只调出部分人来筛选天下刑名的建言,自己一个人就包揽了大部分注释的撰写,刑部却没人觉得他独断专行——只因他的工作量大得吓人,换个人来只怕要累死在任上。亏得于涣年轻又身体好,才能撑住。

陆瑜刚回答完两个属官关于案子的问题,又是精准援引律条,又是举出过去的判例,显示了自己深厚的积累,便感到一阵头晕目眩。他年纪大了,兼有风疾,无法再连续高强度地工作,只好叫右侍郎来顶一阵,自己去后堂休息了。他简直无法想象于涣是怎么连轴转的。过去于谦曾一日上十数道奏疏,于涣倒也真不愧为于门后人。

却说那边于涣绞尽脑汁编写注释。大明律的问题在于重刑律轻户律,并且规定的条例太过具体,于是在适用法条时就显得牵强,而不能很好地名实相副。于涣只好想办法进行扩张解释,尽量列上更多的情况;而对于一些可能打击面过广的律条,则是进行限缩解释,放严处罚标准。同时,要求判案者向上级出具自己判案的依据和理由,对自己判决的结果作出解释。至于什么要放宽,什么要放严,就要参考地方给出的建议了。

例如军户出逃一事,本当从严处理。只是多年下来,屡禁不止,盖因将领多以军士为农奴,使役不停,动辄打骂。朝廷也知道这种情况,但是军中勋贵关系盘根错节,想整顿非得有于谦那样的孤勇和魄力,以及皇帝的鼎力支持不行。因此近年来,朝廷是倾向于稍减轻刑罚的。

于涣埋首案牍,朝堂上迎来权力的交接与变幻。

王翱、陈文接连去世,在打击女真诸部中立下功劳的山东人刘秉接任了吏部尚书;而回家守制的兵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彭时也归朝接任了内阁首辅。如今内阁中的阁臣主要是彭时、兵部侍郎商辂和刑部侍郎于涣,内阁首辅没有兼任吏部尚书是较为少见的情况,只有一个尚书就更少见了。人们猜测,刘秉大概干不长久,到时就会由彭时接任吏部尚书,商辂接任兵部尚书。而于涣毕竟才三十二岁,对于尚书一职太年轻了。

众人的猜想很快得到了印证。刘秉上任后,举动颇显急躁。或许是军旅生涯让他不适应弯弯绕绕的朝堂,他的一系列任免行为招致御史弹劾,而刘秉竟然一气之下辞职归家。吏部尚书之位暂时空缺出来。

“岳丈,该您走了。”于涣提醒道。

商辂皱着眉说:“我再想想。”

编纂《大明律》注释的工作暂时告一段落,于涣将初稿交给属官校正,趁休沐来看望岳父商辂。翁婿两人干脆手谈几局。

棋盘上,白子已对黑子呈合围之势,好似猎人张开口袋,任无知的猎物撞进陷阱。商辂左思右想,长叹一声,投子认输:“早知道就叫你让让我了。”

于涣笑道:“小婿还当这样能让岳丈更尽兴呢。”

“象观,你这是成心找我不痛快呢。”商辂站起身向院中的桃树走去,于涣也站起来,落后他半步。

商辂抬头道:“彭阁老对我说,你有宰辅之才,又有廷益兄遗风。”商辂担任过几次考官,门下的弟子却只有于涣最为出色。若说学生皆桃李,于涣便是最大最甜的那个。

于涣眼神一暗,又亮起来,道:“能得彭阁老赞誉,小婿受宠若惊。”

“你主持编纂注律,史书上怎么也会有一笔了。儒者所追求的无非是立言、立德、立功,过去刑部的人哪里能想到自己也有立言的机会呢?象观,有这部律传在,你的名字是不会被埋没的。”商辂有些感慨地说。他有时也很羡慕于谦能有这么一个儿子,而自己的儿子商良臣材质逊之远矣,成化二年的殿试得了二甲第七十八名,如今就在翰林院做个小官。转念一想,虽然没有佳儿,有此佳婿也不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