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明]权二代,但抄家流放 > 第42章 见龙在田(7)

第42章 见龙在田(7)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十五章

这大概是除了上朝以外,绯袍大员们聚得最齐的时候。打眼一看,就连身体一直抱恙的吏部尚书王翱也来了。廷议是皇帝来不来都可以的,如果不来,将结果呈送御前即可;但朱见深还是到了。

方才各自交头接耳的官员们纷纷一静,挺直了身子。否则小心廷议的焦点于涣本人没事,他们自己先被都察院的御史参一本“御前失仪”。

朱见深说:“本次廷议是为了于师傅那道折子。师傅,请你再念一遍给大家听听吧。”

于涣出列道:“回陛下,臣见了同僚们弹劾的折子,深感惭愧。左思右想,又增添了改动。请容臣在念完后,再向诸位同僚说明改动之处。”

“准。”朱见深点点头。

“武英殿大学士、翰林院学士兼刑部右侍郎臣于涣谨奏:臣闻引其纲而网张……臣所思完善之处有这样几点。其一,‘法者,常也’,礼本也是法,臣以为礼制之法,当由礼部负责起草注释;其二,臣未曾说清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之权责,刑部和大理寺负责起草,由刑部尚书统摄,都察院则要审核包括礼部所草拟的在内的所有解释,有权也有职责向陛下上奏其认为不妥之处;其三,疏议先由四品及以上的官员廷议,半数以上的人同意方可呈送御前;最后,疏议经由圣裁后才能颁布实施。”

“陛下,于侍郎此议经刑部合议,刑部以为可行。”令人没想到的是,第一个站出来的是刑部尚书陆瑜。不过,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于涣这个提议是在加强刑部整个衙门的权力和地位,陆瑜作为主官没道理反对。而事实上,陆瑜也不像人们想的那样对于涣暗怀怨怼。于涣曾专程去陆瑜府上拜访,言明自己并不是急着抢班夺权,而只是想让刑部更好;陆瑜本就到了快致仕的时候,不欲和于涣起冲突,这番干脆就坡下驴,跟他演了回“主从和”。

礼部尚书姚夔看了一眼王翱,见他一副老神在在,任你们说去的样子,暗自咬了咬牙。礼部和都察院起初都是反对于涣的提议的:礼部是担心刑部染指自己的职权,都察院则是不满奏折里说的“以刑部为主”——都察院的左都御史号称“总宪”,与刑部尚书一样是正二品,御史们更是一群善咬人的狗,凭什么给你刑部作配?

结果这番于涣又一改,送了礼部一部分释法权,又保证了都察院监督之职,他们就不好再说什么了。而对姚夔来说还有一个考量点,这就要追溯到明朝建国初的南北分榜一案了:北方士子颗粒无收,南方士子包揽进士,引起了北方人的不满,南北之争的引子就此埋下。太祖实行了南北分榜,南六北四的制度;到景泰时礼部尚书胡濙就在于涣考试那一科奏请不再分南北取士,受到礼科给事中李侃的反对,可惜那科还是没分南北;到后来又改了回来,这时吏部尚书王翱作为北直隶人多重用北方人而打压南方人,姚夔却是南方人,对此不满已久。

于涣呢,祖籍河南,家籍已落在浙江,又在浙江参加科举,按理说是天然的南党;可他自小在山西、河南、北京都颇待过一段时间,又始终没有对南北某一方流露出明确的倾向。姚夔是很想将他争取过来的,他相信行将就木的王翱更是这么想的。王翱再一去,朝中北方人的势力将会大受打击。如果于涣站到那边,就大不一样了。姚夔看王翱的样子,就担心会不会是两人关于这事达成了什么共识。

另一边,于涣的岳父兵部侍郎商辂也站出来附和道:“臣以为,此议乃老成谋国之言。”他这一票就没什么看点了,若是他出来反对还能让大家惊讶一下。

朱见深问王翱:“王卿,你以为如何啊?”

王翱慢吞吞地抬起眼,微微躬身道:“臣老矣,不敢妄议朝事,但求归去。”

“卿老臣也,先帝托以重任。卿有何想法,但说无妨。”朱见深道。

王翱又一躬身道:“此非吏部事,臣不便多言。但凭陛下圣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