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明]权二代,但抄家流放 > 第8章 闻惊变冕涣进京 赴文会象观扬名

第8章 闻惊变冕涣进京 赴文会象观扬名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其实于涣心中更是看不上这一帮人。他深受于谦的影响,认为空谈误国,实干为要。不过他少年老成,心思颇深,面上不动声色。

友人要拉着于冕过去,撺掇他作诗或作文一篇。旁边人听了跟着起哄,弄得于冕有些发窘——他并不是那种有急才的人,当下要他作诗文实在有些难为他。可是又怕旁人以为他恃才自傲或者于氏家教不行,急得于冕出了一头汗。

这时一个清越的声音说:“诸位不必为难我兄长,我来便是。”

众人一看,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郎,长身玉立,眉目俊秀,神态从容。

有人问:“你是何人?有什么功名在身?”

少年拱一拱手,道:“在下钱塘于涣,字象观。江南无名小辈,一童生罢了。”

这次于涣来京城,于谦塞给他一张纸条,上面是于谦手书“象观”二字。

原来于谦考虑到他以后交游多起来,无字就不方便了,已经为他起好了,正好现在交给他。

于谦说:“《易》有言‘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愿你也能观天下之象,察宇宙之理。”可谓深刻反映了于谦的期待。

“童生也来凑热闹!”

“江南多才子,可未必是你!”有人讥笑。

于涣知道此处多是今年会试落第的举子,或是一些京城的官宦子弟,自然容易看不上别人。

无碍,于涣也看不上他们。

“于某虽年少,却未必才拙”于涣笑道,“诸位兄台虽年长,却未必才高。这等道理,韩昌黎早就说过,莫非列位还未读过?”

“空口无凭,一篇文章见分晓。”有人说,一边拿了纸笔来。

一边人磨墨,一边人铺好纸。于冕也不由得紧张起来,却见于涣对上他的眼神后笑了笑示意无碍。

“于大才子可还需要思虑片刻?”

于涣二话不说,提笔便写。众人都凑过去看,一看这笔字就知道他绝非不学无术之徒——

“架构精巧,笔触流畅,意韵潇洒,有赵氏之风。然又有一种坚韧之感,初具其个人风范。”

于谦的字便颇受赵孟頫影响,于涣亦然。他没有理会,凝神接着写道“班超投笔,遂从戎之志;临海发檄,逞翰墨之威”,有人面色发红,知道他是暗讽在场之人一不上阵杀贼,二不急着发文声援将士,反倒先争锋文魁。

一文写罢,洋洋洒洒,如江河直下,而于涣不加停顿。这般文才,终于折服在场之人。

那递纸笔的人拜道:“在下四川余子俊,字士英。适才在下无状,望于兄见谅。”

于涣搁下笔,粲然一笑,拱手道:“无妨,还望诸位兄台海涵小弟年少轻狂,班门弄斧。我抛出这块砖,是要引诸位的玉嘛。”他念玉的时候略微模糊了发音,避新皇的讳。

众人互相看看,七嘴八舌地说:“于兄挥笔立就,文不加点,我等愿为于兄扬名。”

“那便谢过诸位兄台了。家中还有老父要奉养,我们兄弟先行告退。”于涣说,转身拉上于冕要走。

“诶,于兄!”

于涣回头,见余子俊拨开人群跑过来。

“于兄,你的文章作得真好。”余子俊说,眼睛发亮,“不知可有机会登门拜访?于兄现住何处?”

于涣说:“承蒙夸奖,小弟惭愧。我家在城东,余兄若要交流文章,我欢迎之至。你我以年齿相论,当我呼你为兄才是。”

余子俊喜道:“好,象观贤弟,我一定前往!”

于冕和于涣同他告辞。

余子俊反复念叨着“城东于家”,思忖究竟是哪一家。这两兄弟衣着朴素,然气度不凡,哥哥温和内敛,弟弟风流倜傥,定然不是寻常人家。

忽然瞧见于冕那友人过来,余子俊连忙拉住他问:“可否告知在下,刚才那两兄弟是哪家公子?”

旁边人听到他问,也悄悄竖起耳朵听着。

那人一愣,笑道:“就是于大司马家的公子啊!”

“那个‘于清风’,直陈‘言南迁者,可斩也’的于公?”

“在京师还能找出第二个大司马不成!”

余子俊一惊。其他人也直冒汗,心想今日所言不会传到大司马耳中吧。

“不必担心,景瞻他们不是那等心胸狭窄之辈。”于冕的友人宽慰道。

只能祈祷但愿如此了。

注:“临海发檄”指骆宾王的《讨武曌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