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明]权二代,但抄家流放 > 第8章 闻惊变冕涣进京 赴文会象观扬名

第8章 闻惊变冕涣进京 赴文会象观扬名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皇上北狩了?!”于冕看着传来的消息,不可置信地喊道。

于涣冷静地说:“虽则在意料之外,不过也在情理之中。”

“什么情理之中啊!涣弟,这一个弄不好,两宋之事就要重演了!”于冕急道。

“兄长莫急,大明不是大宋,大宋也没有咱爹。我敢说,就是朝堂诸公都不敢说不愿说,爹也会第一个站出来”于涣坚定地说,“依我看,我们现在就动身。”

“去哪?”

“北京!”于涣站起身,“爹一定会提出死守京师,我们现在过去可以支持他的提议,也能压住流言。不然,我怕有人说,爹嘴上说得好听,却让两个儿子都龟缩在杭州老家。”

于冕想想于谦的性格,觉得小弟说得有理。不知何时起,于涣逐渐成了兄弟俩中间的主心骨。

“那涣弟你的院试怎么办?”于涣出孝期后已过了县试和府试,县试被压到了第五名,府试则是案首,照惯例院试取得秀才功名基本板上钉钉。

“国难当头,还管这个做什么?我哪年来考都无关紧要。”

“这倒是”于冕说,“那咱们就走吧。我去跟你嫂子说一声。”

——

于谦归家时见到两个儿子,朗声笑道:“真是解了我燃眉之急!是阿周提出来的?”

于冕答道:“是涣弟说的。看来我们是来对了。”

“来得正好!”于谦说。他脸上的疲惫一扫而空,双眸炯炯有神。

原来京师中不知自谁那里传起谣言,说于谦一边说让大家死守京师,一边把自己的家眷安置在杭州。此番他们前来,是让谣言不攻自破了。

因为于谦尚在孝期,所以家中准备的都是素菜,也没有他最爱的一物——酒。

“朝中衮衮诸公,皆欲明哲保身而已。更有人建言南迁,想行险计搏一功名。哼,真是……”于谦冷笑。

于涣知道他其实还是想说皇上宠信奸宦王振,以致朝野上下阿谀成风,不同流合污者也不过沉默以对,无人敢撄其锋芒,实在误国误民。

幸好于谦虽然刚直但也不傻,知道有些话不能说,毕竟锦衣卫也不是摆设。

于涣心中对此还是认同的,尤其王振一任性就将于谦这三品大员、封疆大吏下狱,算是触了于涣的逆鳞。

对于王振死在土木之变,于涣只能说死得好。而且他有着更大逆不道的想法:皇上好大喜功,又骄矜自用,如此轻率用兵,实不堪为人主。

当然这番话他也不会说。于涣说:“此番朝廷恐怕要对您委以重任了吧。”

于谦说:“我听宫里的话风,有意让我总督军务。”

“那先恭喜父亲了。”于冕说。

“喜是一喜,恐怕差也不是那么好当吧?”于涣说,“若有什么闪失,爹便是千古罪人了。”

“这正是我忧心之处。”于谦倒不介意于涣这么直接说,他本人便不喜欢那些弯弯绕绕的,也不想儿子在自己面前还要九转回肠,“我本一介书生,不知兵事,今乍受重任,也是夙夜忧叹啊。”

于谦这些天不得不撑着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生怕众人泄了气。其实他自己心里也难免打鼓。

从大势来看,守住的几率更大;可中间哪里出了问题,京师失守,他也无颜面对天下百姓了。

“爹,谁都能担忧,唯您最不能担忧。您放心,家里有兄长和嫂子还有我,您只管放手去做。”

——

以于谦为首的大臣拥护郕王朱祁钰即位,遥尊其兄朱祁镇为太上皇,也是一计釜底抽薪。

太上皇终究没有皇上值钱,瓦剌首领也先也算是明白手里这个前皇帝卖不上价了,便决意攻打北京。

也先此人虽为蒙古太师,实则野心勃勃,从其父起便对汗位觊觎不已。

其实也先的补给不足以支持他长久作战,可一是俘虏大明皇帝带给他巨大的喜悦冲击,二是攻下北京所获的声望对他诱惑太大。

因此,他率三万骑兵南下北京,直指大明的心脏。

朱祁钰登基后,定年号为景泰,以正统十四年的下一年为景泰元年。

这位年仅二十一岁的皇帝甫一即位,就要面临把守京师的严峻考验。

而身居拥立首功的于谦一时风头无两,只因新皇对他几乎言听计从,甚至据说曾多次秘访于谦,询问政事。

这时于冕收到了友人送来的文会邀请。于冕不禁问:“此时办文会,不太好吧?”

“景瞻此言差矣,我等既不能上阵杀敌,便为将士们摇旗呐喊一番,权当助威了。令尊如今身居大司马之职,景瞻你更应声援才是。”景瞻是于冕的字。于冕想想倒也无不可,便带上于涣同去。

依于冕来看,于涣的文才远胜于他,只是这些年被守孝耽误了以致名声不显。这次带他去扬扬名,也让人知道于家这一代还有个才子;也是于冕多长了个心眼,若是于涣籍籍无名而科考名列前茅,恐怕有人质疑是父亲于谦以权压人。好叫他们知道,弟弟的才华是实打实的!

到得文会上,见果然是一群书生一起大谈国事。于冕在家中话不多,也是常听父亲和弟弟聊当下形势,便有些不以为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