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早早被饿醒的沈确狼吞虎咽地吃了一碗肉沫面后,满足地抹了抹嘴。
经过一夜的休整,他已经恢复到了最好的状态。
提上重新装满的考篮,沈确重复着先前的流程,又回到了自己的小号房。
只不过,相较于先前,他已变得熟门熟路。
第二场的考试内容也相对比较简单,考的是判、诏、诰、章、表,翻译过来就是官场公文写作。
这没什么好说的,按照固定的格式,再适当拍拍皇上的马屁,写就完了。
所以,沈确掐着时间,不紧不慢地完成了试题。
出了考场之后,又是同一套流程,洗澡、吃饭、睡觉。
沈确尽力撇开情绪的影响,养足精神,迎接秋闱最后的重头戏,策论。
尽管他对自己的才华很有自信,可面对策论的时候,也不敢拍着胸脯保证一定行。
所以,拿到试卷后,一刻也不敢耽搁,沈确仔细看了起来。
微微泛黄的纸张上,工整的馆阁体写着:“近来,水灾屡见,稼穑之事颇受其害,深为可忧。祈诸君子,共析其因,且陈之策。”
这第一题居然说的是今年春,西南水患的事情。
看来,西南的受灾情况不浅呀。
沈确摩挲着下巴琢磨,水灾是天灾,面对天灾,基本上的对策就是提前观测,因势利导,做好灾后重建,安抚百姓。除此之外,基本没有太多新颖可用的角度。
但鉴于不熟悉朝廷钦天监的运作,提前观测,因势利导这个点,沈确难以展开。所以,重点还是得放在事后的赈灾上。
思索着,墨汁顺着笔尖滴落在稿纸上,化作了一个黑点。
好半晌,头脑风暴了一番,沈确整理好了思路。
他斟酌着用词,构思出了一篇文章:“夫水旱之灾,其来有自。或山川地势之殊,或天时人事之失,皆可能招此祸患。故当深察其源,而后可图其治。其一,山川地势之殊,虽非人力所能移,然可因势利导,以防水旱之患。譬如修筑堤防,疏浚河道,使水有所归,旱有所防。其二,天时人事之失,尤须警惕。故当顺应天时,务农重本,不违农时,以保稼穑之安……”
纷纷洋洋写了许多,等沈确放下笔后,外头的天色已近昏暗,盈凸的月亮散发着淡淡的光辉。
就着壶里的凉水,他吞下干噎的饼子,又糊弄了一顿。
难得的,沈确颇有闲情逸致地透过低矮的房檐,望向空中那轮玉盘。
明天就是中秋节了,不知道家里现在怎么样。
这还是他第一次没有在家里陪她们过节,一时,心里涌上些思念与感伤。
不过,想到即使分隔两地,但抬起头,看的都是同一轮圆月,他又得到了些慰藉。
算了,多思无益,他摇了摇头,暗道,争取一次考上才是真的,不然,三年后的今天,又是分别的中秋。
所以,沈确谨慎地将试卷收好,双手抱臂,靠坐在号房的墙壁上,开始了闭目养神。
渐渐地,无人注视的夜空被乌云遮蔽了光辉。顷刻,便落下了雨滴。
听见屋檐被敲打的声音,沈确敏锐地睁开了眼,惊觉外头竟下起了雨。他赶紧爬起来,将干燥的试卷塞进怀里,用躯体做最严实的保护。
后半夜,雨越下越大,承载了过量湿气的号房开始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