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天假大秦三十年 > 第38章 大公国(6)

第38章 大公国(6)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所以,刘恒在想,画卷中古大陆的轮廓、古兽的形状,流落海岛、又聋又哑的晁博士究竟是如何想象出来的呢?

长老口中一个个乍听无意义的音节,经过羲娥阿姨的口唇,就变成了古老神州的名号,让听者倍感熟悉。

只不过,在华夏传说中,这些势力争斗的战场是荒野和雪山,但在月氏秘史中,就变成了灿烂的星汉:

“天河对阵的有四方:神农族、黄帝族、炎帝族以及一群号为‘蚩尤’的怪物……”

“这些话,”刘恒纳闷,“跟母亲临终前对我所说完全一致——她是如何知道这些的呢?”

比起华夏传说,《喀巴拉》更成系统。

画卷第一部分《春》的故事可以概括为:

银河之中,亿万诸侯;

黄帝称霸,抗者被囚;

炎帝牺牲,火烧蚩尤;

二者残骸,聚成“地球”。

在《夏》的光阴里,黄帝族让大地生机勃勃,让化为灰烬的怪物之躯以六翼“厉龙”的形式复活。

在《秋》的时节,魔鬼露出真容,煽动创造物反叛它们的创造者,妄图自己成为宇宙主宰,最终挫败于九只“义龙”以及“炎帝之魂”的合作。烈火洪流从日而降,清洗了大地的罪恶。

在萧杀的《冬》,存活者继承了白茫茫的大地,并将其复苏,然后造出人类。历经曲折,神兽们赋予人类以自由意志……

一个时辰的研讨结束时,一把年纪的先生们都要喝一口身前的凉茶,清一清头脑,以便从天地的秘辛回归到现实的日常。

因为学工们早已退出,刘恒便理所应当地负责打开礼堂的大门。

他推开粗大的门闩,然后双手推开出口门——差点推倒了堵门偷听的晁错。

再看圆形礼堂的四周,好家伙,所有窗板和门板上都挤满了好奇偷听的学子们!

可惜,隔着厚厚的板材,这些小贱谍们究竟没法听去多少内容。

最后,还是需要刘恒给好奇者们放出些许口风。

“我想,”小刘仿佛已经觉悟了,“我知道晁博士用一卷奇画要邀请我去哪里了!”

“哪里?哪里?”男生们围在刘恒身边,着急问道。

“新月之尖,”刘恒茫然道,“无论那是何地……”

……

那天之后,刘恒经常光顾学宫礼堂,听叔孙通长老和其他先生讲述鲜为人知的往事,稍稍解开这一团乱麻的现实。

比如,照亮大殿的和氏璧是嬴政打下太原之后的战利品,但五百年前发现并验证宝物的是楚人卞和。

卞和的父亲本是楚国的卿士,因仇家算计,被罢官革爵,死于流放。

家道中落的小伙,于是勇闯大西北,以图光耀门楣,因为他听说西北大荒之中,无边沙海之下,埋藏着举世所无的奇珍异宝!

十年后,满脸胡须、破衣烂衫的卞和活着回到了中原。

他的行囊跟他的肠胃一样空空荡荡,但却包裹了一块呈完美环形的黑石头。

这就是卞和花费十年光阴带回来的宝贝。

卞和将这黑色的圆环形石头做为无价之宝,先是献给了人如其名的楚厉王,便求锤得锤地被当成骗子,被残忍地施以“刖刑”,左脚被一刀砍掉,然后直接用火把将疮口烧焦,止血又消毒。

楚厉王在位十七年,死后由其弟弟楚武王熊通继位。

作为比哥哥还要过分的自大狂,楚武王熊通豪言“我蛮夷也,不与中原之号谥”从而在诸侯中率先称王。

后来,又将楚国都城从靠近东周王座的丹阳迁到了龙兴之地的郢都。

前有照、后有靠的新都城位于长江北岸,纪山东南,又称“纪南城”。

在楚武王正式移驾纪南城的路上,年过半百的卞和拄着根拐杖一瘸一拐地靠近车驾,然后一头扑到在马车脚下,把四匹骏马都惊得嘶鸣起来。

就像几百年后的一天深夜拦住傀儡秦王嬴政车驾的那个神秘客,卞和也满脸堆笑地将黑圆石作为贺礼献给了满脸怒容的熊通。

不出意外,卞和需要再打一根拐杖了。

此后三十多个寒暑春秋,失去双腿、披发褴褛的卞和拄着双拐,在郢都的大道边上,一面讨饭,一面向每一名或惊骇、或厌烦、或嘲弄的路人挥舞着乌黑坚硬的圆环。

“普通之石,绝不会双圆同心!”日渐苍老的痴人一遍遍哭诉,“刀刃够快,必定能琢出奇珍!”

五十年间,熊楚扩张之路被一个小小的曾国阻挡。

曾氏,其实是月氏九姓之外的第十姓。

他们告别同胞,避开戎人游牧的河西道、秦戎血战的渭河谷,沿戈壁之路继续东行,抵达洛阳,朝见周天子,并受封在汉水之阳的随兰城,故而别称“随国”。

曾随武士装备了一种形如羽毛的矛头,所向披靡,锐不可当,让不可一世的楚武王七战七北,最终困死于坚城之下。

楚文王刚一即位,就跟曾国媾和。

仪式上,相貌奇伟的随侯,头戴一顶奇特的王冠,号称“随侯冠”,上面镶嵌了四枚闪烁黄绿微光的“随侯珠”。

给前来求和的楚王,曾侯赠送了一枚羽状矛头,寓意“止戈为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正是有了这锋利无比的翎羽,楚文王的工匠才终于凿去了黑圆石的坚硬外表,露出岩层包括之下的奇珍:

雕琢后的宝石,保持着未琢时的环状,但却通体发出耀眼的光芒;

如果眯着眼睛仔细看,还能看到环形表面有着发散状的纹理。

打眼一看,像极了那个时代费时费力加工而成的“玉璧”:

心灵手巧的工匠,会将大块的玉石安放在类似后世机床的“砣机”之上;

然后,在砣机的旋转中,用类似金刚石制成的“昆吾刀”将其切成圆盘形,中间穿孔以便于悬挂;

接着,操作砣机将玉盘旋转的同时,用昆吾刀沿着圆盘半径方向进行侧向雕琢,也就是让玉璧在沿着切线方向运动的同时经历垂直方向上的切割,从而在玉璧表面留下如同海螺般美丽的螺旋发散纹理。

因此,卞和那枚黑圆石中雕琢出来的无价宝玉,从惊现于世那一刻起,就自然而然被称为“和氏璧”了。

只不过,和氏璧表面的发散状纹理是浑然天成的,几乎不可能是人工的结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