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巨大的招聘海报,贴到了江北热闹的电影院。
贴出海报前,张兴福一口咬定,这么苦的工作,又是临时工,招不到人。
海报张贴一天过后,他没想到的一幕出现了。
应聘者络绎不绝,找上门来。
留在海报的联系方式,是王志山和董留成的传呼机。传呼机在安静一天过后,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原本张兴福准备亲自面试的计划,因应聘者众多,临时取消,交给了王志山和董留成。
不大的会议室,被围得水泄不通。
王志山与董留成一阵嘀咕,认定由父母带着来的,多半是妈宝或者爸宝,都成年人了,还离不开父母,不堪大任,劝他们回去最好。
为此,两人将带孩前来的父母们,单独请进会议室,留孩子们接在门外,说了临时工助征员没有转正可能,你们不能听风便是雨,误了孩子的大好前程。吃苦不说,收税这活不好干,轻则受骂,重则受气挨打。孩子们不懂,你们可得给孩子打好这一预防针。
此话一出,不少父母面面相觑。
其中一位名叫赵仁毅的,借着自己是镇磷肥厂的会计,和王志山、董留成熟络,将两人拉到一旁,再次问两人所说是不是真的如此?
被告知真人面前不说假话,赵仁毅第一个起身,拍拍屁股走了。
另几位信誓旦旦、说送孩子来是图个锻炼,让孩子接触社会的,一看张仁毅走了,跟着也走了。
余下应聘者,由董留成叫着名,顺序进入面试。
首位应聘成功的,是一位名叫李行春的小伙。
李行春身材高大,人未结婚,是个毛头小伙。说起自己的经历,他张口提及他的父亲在过以前的江北税务所,干的不是别的,正是当年的临时工助征员。
一听他的经历,董留成准备录用,却被王志山一把按住,问李行春:
“你在哪里高就?”
李行春坦言:
“我在化肥厂的打了一份工,来税务局面试助征员,是我的兼职。”
一听是兼职,王志山愣了,决定不再录用。
李行春怔住了。他不知道王志山要的,是专职。为了谋得这份兼职,他磨上了。
招聘一天不结束,李行春一天不走。
时间已是天黑。李行春看到两人下班上了宿舍,上了楼。他跟着上了楼。
在宿舍楼,他找了王志山,说他会凭一份初心,与父亲一样,与税务局同甘共苦;实在不行,他辞了化肥厂的工,来专职。
王志山没有想到他会如此执着,被打动了。
第三天,他为李行春办了入职。
王志山告诉李行春,真正让我看中你的,不是你爹在我们税务所干过,是因为你在十公里外的化肥厂打工,风里来雨里去,没有落下打工的活。
另一名被挑中的,名叫赵海。
赵海在许多毛头小伙面前,身后多了媳妇和孩子。孩子背在媳妇背上,在生病。
张兴福看到他拖儿带女的,不时眨眼示意王志山和董留成,这人不可录用。
可面试下来,赵海虽在家务农,人却实诚。
最终,两人不顾张兴福反对,决定录用赵海。至于他是不是拖家带女的人,海报上没有提及,不成为弃之不用的理由。再说了,当临时工助征员,知艰识苦的好,赵海家里困难,肯定吃过别人不能吃的苦,是我们要的人。
一看两人众口一词,张兴福不好反对,让赵海办了手续。
手续办下,第二天赵海上班来了。
赵海来后的第一件事,是红着脸,悄悄找上王志山,说自己孩子发烧,他准备要带孩子去一趟卫生院,可钱没有带够。
没有多余的话,王志山上楼翻出存折,回到楼下,交给了赵海。
赵海愣住了。他没想到,借钱有借存折的!为此,两人推搡着,任凭王志山好说歹说,赵海不肯收。
最后王志山拉下脸来,说你怎么这么不丈夫?敢来税务局收税的人,连拿存折的胆都没有,我敢借,你不敢收,你干什么?
拗不过王志山,赵海哆嗦着,带孩子去了卫生院。
第三人应聘成功的,是李志友。
李志友是应聘中为数不多的退伍军人。他退伍后务农在家,前来国税分局应聘,一番面谈,他的一身力气,被王志山和董留成相中。问李志友及家人情况,李志友说是相中了对象,就差结婚迎娶。
两人看李志友话少人实诚,为他办了入职手续。
招聘结束,三名助征员齐齐进了个体组。
王志山带领三人,先作培训,接着便上了街头上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