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不利。洪跃进一声叹息:
“算了,世生,有多少人愿意,我们建多少。大不了改一下规划,少盖上那么一栋宿舍楼。空下空地,等将来有人想通了,找机会再建。我相信,会有人明白咱们良苦用心的!”
甩下这话,洪跃进去了城建局。
城建局长惊得半天合不拢嘴。
不敢轻易拍板,城建局长带上洪跃进,去找李良书记。
征得书记首肯,县地方税务局紧急改动办公楼和附属宿舍楼建盖图纸。
图纸在缩小建盖面积后,让出了一条与农贸市场相邻的街面面积。临街面多了一排两层楼的楼房。二层楼房,对内是开了一扇门的柴房,对外则安装卷帘门,成为商铺。
为保证江北办公楼和住宿楼优先,县城办公楼和宿舍楼暂缓。
洪跃进的县城干部集资建房计划,暂告一个段落。
地税建房的消息,不胫而走。
和之前的国、地税的机构分设相比,税务局的风吹草动,抓牢了每一个人的敏感神经,带动的,是江海坝子的视线。
如今,它由极具影响力的一家单位,一分为二,成为两个税务局,直插各乡镇、甚至较大的村公所,站到基层一线,人数众多,成为仅次于公安的第二家单位。
和公安相比,税务局从未有着吸人眼睛的牵引力。
它的一举一动,足以牵引每个人敏感的神经。上至县委政府,下至个体小商小贩,不说税务局长,哪怕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专管员,一言一行,也会引发风吹草动,成为津津乐道的话题。
而如今,洪跃进以他年轻、睿智的眼光,作出的一连串手笔,让地税局以特有的影响,一经出现,轰动一时。超标准集资建房,更是引发各方热议,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重要话题。
不大的小县城,炒得沸沸扬扬。
洪跃进人前人后,很快名声大振。
抬高他的有之。有人夸他独具眼光,虽是一名小小股长的出身,也是多年的韬光养晦,一亮相,极具前瞻思维,真是英雄不能问出处;有人说他爱民如子,宅心仁厚,肯为每一个干部请愿、弯腰,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税务局长。
贬低的不在少数。有人说他为一己之私,不管不顾干部的穷苦,急功近利,借众人的骨头炸自己的油,靠干部成就自己;甚至有人骂他放着税收不管不问,不务正业,剑走偏锋,拿建房这种表面文章,往自己脸上贴金,图的是政绩。
消息如同强大风暴,将新生的国、地税税务局长,卷入了一场风暴眼正中。
沸沸扬扬中,业文强再次动身,去找了李良书记。
可这一次,他扑了空。
一向有求必应的李良书记,改弦更张,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变,不冷不热。他称自己没空,没有接风业文强,而是派了一位秘书前来与他会面。
双方碰头。
待秘书听了业文强征地的想法后,端出了李良书记的一番话:
“许你们国税局新征十亩建办公楼和宿舍楼用地;另外的单独职工房,给你们划三亩。书记说了,保证你们跟地方税务局分毫不差——手心手背都是肉嘛!”
秘书的意思,摆明了是书记意见。
决定面前,业文强叹了口气,出了书记办公室。
一种被冷落、被抛弃的感觉,上了心头。
“国税也是为地方财政做贡献”的话,他没有说出口。
话多说无益。许多事情,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可下一句,“手指头伸出来有长短”——话的理性,代替不了感性。感性直白而明确。他唯有一门心思收税、再收税。
一切在机构分设的后时代,变得微妙。所有人在兵分两路的税务局面前,态度似乎有所改变。
改变面前,业文强多少感受到了危机。
危机是在不经意之间,由模糊变得清晰。
工作格局的背后是利益格局。
职业的敏感,业文强何尝不知。年轻的洪跃进会在这样的时候,营造如此声势,达成怎样的想法与愿望?
只是业文强知道,他即便照做,也不会建盖一栋办公楼。
换句话说,即便盖办公楼,也不满足他个人的想法。
他是为了身后的干部、为了让乡镇干部们得实惠。
出发点不同、格局不再相同。
于业文强而言,建造再好的办公楼、哪怕装饰再过华丽,哪怕形制再过伟岸,也不过是个别人的记功柱、表功的宣扬书。
毕竟,站在局长的位置和角度,那不是你一个人的天下,更不完全是你展现自我的平台。
虽然相生,亦有相克。以业文强所想,是乡镇干部们的诉求。情为何所系、利为谁而谋,他比任何时候都清楚。
建盖办公楼的想法,业文强没有,也并不看重。
业文强看重的,是干部宿舍。
眼下,洪跃进要借建造办公楼的名义,将宿舍楼向沿街围墙延伸,继而建成铺面,让每个干部人手一间。要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轻的洪跃进有过之而无不及。业文强面前,洪跃进先他一步,跨过了前辈们多年想做、却没有达成的事情。
仅此小步,洪跃进跨出的,是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