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白雪歌大唐 > 第11章 妙手生花(四)

第11章 妙手生花(四)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银针过火后,分置列缺穴、委中穴,又在针头插入艾团小心点燃,气氲随热感传入身体,将疲惫驱退。白烟袅袅散开有些呛人,小娘子梳着双环髻,穿着桃红色半臂窄袖襦裙,双手托腮在塌边静静看着,一动不动。

“静娘,离远点。。。”元白嘴上嘱咐,眼睛却不离银针半分。

“元郎中,这烟真的有效么?阿娘,你可有舒缓?”静娘眨着圆圆的眼睛,声音软糯可人。

“有劳元郎中特意过来帮我看病,这几日府上变故,元郎中节哀。你放心,我与刺史一定追查到底,还元家一个公道。”昨天刚出牢狱,今天林晚照就把元白叫进刺史府来,护人的心思一目了然。

“多谢夫人关心,在下何德何能。”元白知道林晚照有意护他,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凌少卿没有为难你吧?”林晚照一脸心疼上下端详,牢狱的手段她是知道的,眼前这个白嫩嫩的温柔郎君要是被一套器具折磨下来,那简直叫人心疼。

“凌少卿。。。姓凌么。”元白兀自呢喃。

“可不是么,当今吏部侍郎的公子,官威大着呢,你在他手下安全放出来,倒是奇怪,可能你运气好吧。今晨布行的曹大运气就不那么好了,听说在蓬莱阁被弩箭刺穿了脚趾,你说他惹那帮人做什么,缺心眼儿吧。”林晚照叹息。

元白忍不住嘴角上扬。他手上动作细致,艾炙热气浸入穴位,把淤积的阴寒散去,连日疲劳舒缓不少。林晚照舒服得打了个哈欠。

“昨日鸡鸣寺布施人手不够,我就带了婢女前去帮忙。话说这布施的活还真不是一般娘子能做的,我这把老骨头都要散架了。”

林晚照自出生就带着心疾,药石无医只能自行安养。她幼时随父亲官迁洛阳,年轻时又跟随刺史辗转沙州,舟车劳顿好几次险些丧命。好在几年前遇到元郎中,用珍贵药材给她慢慢调养着,已经许久不发病了。她家大娘婉姝,从小锻炼体魄倒是无碍,只是小娘子婉静随了她,天生精气不足,是以元白给她配了个山参香囊时时带着。

眼前梳双环髻的小娘子就是静娘。静娘觉得香囊是定亲之物,天天嚷着长大了要嫁给元郎中。

“鸡鸣寺不是有豆卢军士兵帮忙守着么?”元白漫不经心问。

“是有士兵守着,可我担着刺史夫人的名,总要出面镇场的。”

“鸡鸣寺的流民人数很多么,把夫人累成这样,这些人可有登记造册?”

“嗯?郎中倒是提醒我了,最近衙门的人都被派出去找康大郎了,流民登记这事还没安排。怀远有意上报朝廷收纳这些流民入籍,或许我可以先帮他编册整理。”林婉照眼底露出欣赏之色,“郎中脑子就是好使。”

元白手上艾条游走:“在下无意说的,夫人仁义,沙州之幸。”他顿了顿,又缓缓开口:“在下有个不情之请,不知夫人能否答应。”

“元郎中尽管说。”

“夫人如此仁义,在下也想出些绵薄力,我这别的没有,就一身行医治病的本事,我想去鸡鸣寺帮流民问问诊,替夫人分担些压力。毕竟人群聚集容易滋生疫病。”

“当然可以!”林晚照弹起身来,谁知忘了腿上还在艾炙,烟头烫到皮肤,她哎哟一声又弹开。

“夫人小心!烫着没!”元白赶紧收回艾条,转身就要去掏药膏。

“无事无事,郎中可以帮忙为穷人问诊,简直是天大的功德,只是。。。”

“夫人可是有顾虑?”

“只是鸡鸣寺人太多,昨日还起了踩踏事故,一个时辰前我让阴校尉带人把他们安排到南门外社稷坛安置了,郎中要多走几步路过去。”

元白手上一滞,心道不好。

“那在下等下就过去看看。”元白把烫伤药膏递给静娘,静娘接过挑了一些给阿娘涂抹。

“那敢情好。我等会儿叫个婢女跟你一起去,阴校尉认识她。”林晚照道。

静娘竖着耳朵在旁边偷听,立马开心嚷道:“我去我去!我陪元郎中去!”

元白微笑扶额:“静娘不要捣乱。”

“不捣乱不捣乱。”静娘连连摆手,“郎中问诊,我就在一边学。我可比婢女管用啊,阴叔叔认识我,有我在,士兵不敢为难你。”

元白心想,还真是。

于是他看向林晚照。

林晚照笑呵呵看着二人一脸宠溺,见元白望过来,急忙点头:“当然可以。就让静娘陪你走一圈吧。”对于这个温柔郎中,林晚照一百个放心加满意。

“我记得元郎中二十有一?年纪可不小了,元大生前可有给你婚配?”林晚照眉眼微挑。

元白无奈苦笑。即使苦笑,他的眼睛也微微弯挑,整个人看起来柔和无比。

“我每次来夫人都要装作失忆般问我一次。那我再答,不曾婚配。”

“那。。。”

林晚照将将才开口一个字,元白就知道接下来的对话了。

他缓缓摇头:“没有。不想。静娘值得更好的良人。”

“唉。。。”林晚照深深叹口气,任她怎么问怎么激,这元郎中始终就是一副逃离的口气,仿佛是个不近女色的和尚,倒是适合去庙里守清灯。

“今日府衙会客,送了一些饭食过来,现下午时已过,元郎中先吃一些再去南门。”不等元白开口,林晚照杏眼圆睁嗔道:“这里离南门几百步远,我可不能把恩人饿着,不许拒绝!”

元白看了看静娘,这个眨着大眼睛的小娘子正鼓着嘴巴捂着咕噜噜叫的肚子,他随即笑道:“遵命。”

东城门拦截了一辆运货的马车。

马车上装载的是一批铜佛。

本来这批货手续齐全,城门郎盘查后准备放行的,谁知其中一尊铜佛不小心掉了出来,闷声砸到地上,砸出了一个小坑,这立即引起了城门郎的注意。

马车被赶到城墙下,城门郎连续拎了几尊铜佛出来,其中两尊重的要命,于是报了府衙。

李隆基和李思贞骑马赶来,户曹参军已经夹了文书在旁等候。

每日过所签发不上五十份,他今日才签发十份出城过所,就被告知有商队有异。司刑寺的上官就在沙州城里,他抹了把汗,内心忐忑杵在一边。

“少卿,使君。”城门郎上前禀报,“这批出城的铜佛重量有异,疑似纯金。”

昨日府衙才下了命令,黄金出城凡超过百金都要检查并追朔来源,是以城门郎对一切出城金饰格外注意,相似的黄铜也不放过。这批铜佛共三十件,其中重量有异的一共十五件。

李隆基径直抽出佩刀,一刀斩下铜佛头颅。

众人倒吸一口凉气。

他的佩刀出自少府监最有经验的老工匠,锋利无比。

李思贞拾起佛身观察片刻,确认其内里为纯金打造。户曹参军慌忙递上文书,道:“这是今日抄录的过所,这批货报的是铜佛,非金佛。”

也就是说,这批货谎报类目,可能见不得光,交不出来源。

“药草可换金子。。。”李隆基想到昨日蓬莱阁妙玄交待的康大郎口中的“疯话”,疑惑道,“可是这十五件金佛有几十斤重,如此巨大的交易钱额,不管是元大,还是康大郎,普通百姓如何吞得下?”

“问问看。”李思贞走到城墙下,那里正蹲着几个车马行的人。

“这批货运去哪?”李思贞问。

带头赶车的壮汉畏畏缩缩从怀里掏出一袋玉珠,答道:“过所、过所上写的是瓜州大佛寺,实际东主是让运到瓜州城外的雷神庙。这是东主给的赏钱。不敢隐瞒使君。”

李思贞接过锦袋,里面沉甸甸一堆玉珠,圆润水绿,他朝户曹参军看去,户曹参军赶忙翻开文书,点头道:“过所确实写的瓜州大佛寺。”

李隆基抬手挥了挥,左右坊墙后突然钻出来几个近卫。

“主人。”

“立刻去瓜州查下。”

“是!”

李思贞也十分稳妥地叫了几个衙役,跟着近卫出城。

这时李隆基走到赶车人面前,寒声问道:“给钱的东主是哪家?模样如何?”

那人想了想,答道:“是个样貌十分普通的胡商,穿驼色袍子,满脸虬髯。旁边跟了个小郎君,圆脸,褐色的卷发。这二人只说是为还愿,捐一批佛像去瓜州,身份不便透露。这类做生意的人不少,他们手里钱来得不干净,怕有报应,时常去佛寺捐香火告愿。这种事情隐私,某不好再细问了。”

这个描述,惊得李隆基手掌一度发麻。

“如何?”李思贞见李隆基立在原地面如寒霜,关怀问道。

“是前两日在醉仙酒肆下毒的人。”李隆基沉声道。

“什么!”李思贞亦大惊,他面色凝重道,“沙州户四千,人口八千余,这样面貌的胡商沙州城实在太多,要找出来谈何容易。”

李隆基拾起地上的佛头看了看,皱眉道:“与一个郎中交易药草,不会动用这么大额的金子,实在太显眼了。。。”

李思贞手里拿着佛身,内里金灿灿、沉甸甸,他面色亦冷峻,对李隆基的猜疑表示赞同:“这几十斤的金子,足以买下一个大马场。。。马场。。。”李思贞思及此处,目光越来越深沉。

“刺史想到什么?”李隆基问。

“没什么。”李思贞面上恢复平常,“在下跟少卿的想法一样,归元药铺不可能吞下这么多的金子,就算吞了,寻常做法也是将金子融了做金饰品,这么大规模统一铸佛像,实在难琢磨。但若不是霜羽青兰交易的金子,那这么大一批金子又是做什么用的?如果是沙州某个世家富商,大可做个帐走明面,这不算难事,又何必担风险藏在佛像里运出?”

李隆基看了看马车和人,暂时也想不通其中道理,只能吩咐道:“先带回衙门,再差几个人去车马行查查。”

“只能先这样了。”李思贞回道。

回衙门的路上,二人刚好遇到元白和静娘出门。

“阿耶!”静娘远远望到李思贞,开心得原地蹦起来。李思贞还未及南街,就勒停了马下来朝静娘走去。

“阿耶!阿耶吃过饭了吗?我跟阿娘都担心你查案顾不上吃饭,阿娘在家里给你留了鼓楼子,早晨刚杀的羊羔肉,可新鲜了。”

李思贞一把抱起静娘:“阿耶不饿。”说是这样说,肚子里却敲起了鼓。静娘扑哧笑着,说阿耶撒谎,硬是要拉着李思贞回家吃饭。

“静娘不许胡闹,今日阿耶还要回衙门坐班,处理政务。”

“那也要吃饭啊。”静娘很是为难的看了看元白,又看了看李思贞,抿着嘴思忖半晌,终于下定决定似的说,“元郎中,我要守着阿耶回去吃饭,嗯。。。嗯。。。”她朝周遭看了看,最后目光锁定在李隆基身上,“不如这个哥哥陪你去吧,可以吗?”

静娘朝李隆基问话,后者一下愣在原地眼里带着几分不知所措。

李思贞嘴角抽了抽:“静娘休要乱说!少卿恕罪,静娘她年纪小不懂事。”

李隆基拢手咳了咳,道:“无事。”他目光游移到元白身上,淡淡的冷梅香飘散过来,让他挪不开眼。

“在下受照夫人所托,去南门外给流民问诊,以防疫病滋生。”元白朝李隆基微微颔首,缓缓道,“南门管束松散,虽有士兵协调,但总会有遗漏的地方。沙州刚下过几场大雨,天气忽冷忽热,人员混杂,极易有瘟疫发生。”

“南门。。。人员混杂。。。”李隆基心中一动,于是转头向李思贞道,“刺史先回去休息,就由凌某随郎中走一趟。”

“嗯?”李思贞没想到他会对这件事感兴趣,连忙道,“少卿也未用过午食,不如跟在下一并回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