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他垂垂老矣、寿终正寝之时,也没有一刻忘记。
现在,这个从都城来到朔杨的少年。
用身上的那股浩然之气,唤醒了方缜记忆里的往事。
他想起自己,临危受命、赶赴此地的那天。
万里无云、鸿雁高飞。
没有送别之人,更没有美酒践行。
是他最理想的离开方式。
当一路跋涉终于进了朔杨时,方缜内心升腾起的第一个感觉——
竟然是,游子归家、落叶归根。
当天夜里,他对着挂在天上的月亮。
不禁热泪盈眶到泪如泉涌。
却不是因为哀叹,而是因为乡愁。
是的,乡愁……
这个远在边塞的苍凉古城,在与方缜相见的那一刻起。
就牢牢抓住了,这颗炽热的心。
从此,方缜就把这里,认作了自己的故乡。
是他睡里梦里,都记挂着的地方。
晨练的号子传来,回忆瞬间被打断。
方缜收拾了下心情,与几人一同下马,进入城西营。
铺陈在秦川面前的景象,该用怎样的笔墨去形容呢?
此刻,他的耳朵里灌满了,营中兵士呼喝的声音、劲风猎猎拍打旗帜的声音。
马匹此起彼伏高昂嘶鸣的声音,以及自己如擂鼓般轰隆的心跳……
秦川仿佛看到了,一个规模更加庞大的飞骑营!
以坚实强悍的姿态,扎根在这片动荡的土地上。
风雨不可摧,雷火不能挟。
就连地动山摇,都休想撼动其一分一毫!
许青山在斜前方引路,带着秦川走过营帐和操练场。
他努力辨认着,队伍中那些北夷人。
这可比想象中,要难得多。
因为当所有人,穿着一样的衣服,挥着一样的拳头,喊着一样的口号时。
个体的印记,会被最大限度地消除。
从而达到铁板一块、坚不可摧的境界。
更何况,队伍中的北夷人与秦川见到的那些使者。
除了长相身材有着类似的特征外,其余皆无相似之处。
他们的眼神,既不贪婪也不阴狠。
反倒有种平静祥和,隐藏在凌厉的拳风之下。
似乎是看出了秦川的心思,许青山悠悠说道:
“如果不是打娘胎里一出来,就要面对数不尽的生存考验。又有谁,愿意天天喊打喊杀,没事儿干就打家劫舍呢?”
他的感慨,让秦川不由地想起了史书中的一段话——
“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
讲得,自然是匈奴人的成长过程。
严苛的生存环境,造就了更加严苛的生存法则。
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匈奴也好北夷也好,说句“全民皆兵”真是一点儿都不夸张。
只是,这里面有多少个人的意愿,又有多少天灾的挟持?
又有谁,能分得清呢。
这一次城西营之行,对秦川的影响可谓弥足深远。
它让这个还未真正见过战争的少年,尽早窥见了一部分,关于战场的真相。
从此,那一双双眼睛,就烙在了秦川心上。
陪他征战南北、扫荡四方。
直到他和飞骑营的名字,响彻整个中州大地。
这些眼睛也依然闪亮着,照耀着他曾走过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