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她本该意识到的,苔丝——苔瑞莎·德伯菲尔德,她的姐姐——就是那个她早就已经知道的“苔丝”,出现在中小学生必读经典书目上的《德伯家的苔丝》的女主角。
但是谁穿书是穿进名著啊?
而且人家要穿也是穿《傲慢与偏见》《基督山伯爵》这样的大热门,她呢?穿进《德伯家的苔丝》……
全网甚至有一篇这个小说的同人吗?
上帝实在是给她开了个冷门又小众的玩笑。
伊莱莎为自己的迟钝开解,她读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初中,读的又不是英文原著,光是Durbeyfield这个姓她就见到过德伯、杜伯菲尔德、德伯菲尔德三种翻译版本。
而且她的姐姐苔丝的正名是苔瑞莎呀,只是大家一直叫她苔丝而已。
读原著的时候读得囫囵吞枣,记忆又实在太久远,她根本没有注意到苔丝只是主角的昵称。
在她潜意识里,苔瑞莎·德伯菲尔德跟德伯家的苔丝完全是两个人。
唤起她记忆的关键点是安吉尔·克莱尔。
身为一个没见识的初中生,她一直都很困惑为什么一个男的可以叫Angel,这不是一个女孩名吗?
更何况他的行为也根本算不上天使。
安吉尔跟苔丝在新婚之夜坦白彼此的过往,明明两个人都有婚前性行为,凭什么苔丝原谅了他,他却接受不了苔丝——尤其是,他知道苔丝是受到了胁迫和欺骗的。
这个男人为什么可以这么理直气壮地攻击苔丝是在伪装拥有纯洁的天性,而且还把苔丝抛下,让她一个人留在村子里,自己跑去了巴西。
后来他终于想通了,从巴西急匆匆地跑回国,打算跟苔丝破镜重圆再续前缘。
在伊莱莎以为他们终于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时候,作者又开了一个荒唐的玩笑。
他安排苔丝绝望地刺死了亚历克·德伯维尔。
她跟安吉尔仓皇逃亡,在巨石阵上被警察逮捕,最后因为谋杀重罪被执行了绞刑。
不过这还不是最屎的——她无法描述读到结局时,安吉尔跟他的小姨子一起携手眺望监狱的黑旗,那种无与伦比的如鲠在喉感。
她并不强求安吉尔殉情,反正苔丝会死这件事儿,她读罗里吧嗦的译者序的时候就被剧透完了。
但是在她的想象中,安吉尔应该一个人孤独终老缅怀苔丝才对啊!
怎么会、怎么会跟苔丝的妹妹在一起呢?
这叫什么个事儿啊!
他怎么可以跟苔丝的妹妹在一起!
那可是苔丝的妹妹!
而现在——
哈哈,她就是那个跟安吉尔携手的小姨子……
伊莱莎简直被这荒唐的安排气笑了,但是幸好,幸好她想起来剧情了。
不管怎么样总比苔丝杀了亚历克·德伯维尔之后她才醒悟过来强吧。
她给自己打气,一切都来得及,她还有改变一切的机会。
她扶着苔丝坐到一团扎好的干草团上,自己也跟着坐下。
苔丝木着脸,眼睛直直的看着前方,她的脸白得吓人,不知道是被冻得还是被吓得。
伊莱莎捧着她的脸,大拇指从鼻梁滑到颧骨,仿佛在帮她擦去很久之前就在流的泪水。
这样反复的揉搓下,她的脸颊终于慢慢恢复了温度。
“苔丝,你还好吗,你的脸白得好厉害。”她低声地说,鼻尖快要蹭到苔丝的鼻尖,“别害怕,我在这里,我可以帮你的。”
是真的,不用害怕,因为——她想起了最关键的剧情。
最可怕的事还没发生,还没有走到绝境,这一切都还有希望。
你的丈夫会回来的,有了她的存在,你就不必为了弟弟妹妹们再次委身于亚历克·德伯维尔了。
苔丝发出细小的呻/吟:“太不公平了……受患难的人,为何有光赐给他呢?太荒唐了……莉兹,你知道那个拯救他的好心基督徒是谁吗?”
她并不是要得到伊莱莎的回答,只是自顾自地小声地说,“是克莱尔先生,就是他,安吉尔的父亲,真是——可笑。”
伊莱莎用力抓紧她的手,试图通过交握把力量传递给她,“克莱尔先生?我想他不会……他不是那种因为别人犯过错就瞧不起他的人。”
甚至恰恰相反,如果有一个罪孽深重的灵魂在他面前,他便会深感到自己有拯救这个人的义务,并被这个罪人唤起更为浓重的怜悯之心。
不过比起这些空泛的安慰,她想到一个更直接又有力的方法:“你的丈夫就是克莱尔先生的小儿子吗,之前我们面包坊的人给他们家去送面包,听人家说他快要回来了。”
她直直地跟苔丝对视:“最迟在明年的夏天,他就会回来。他去了巴西,并不是去了北部,是吗?”
是的,她的丈夫去了国外,去的就是大力宣传移民政策的巴西。
如果不是从爱明斯脱牧师宅知道的话,伊莱莎能从哪里得知这个消息呢?
那她的丈夫是会回来的,既然如此,她就不必对生活感到太绝望。
有了一个明确的指望,苔丝恢复了力气,她终于能扯出一个微笑,对妹妹说:“谢谢你,莉兹。”
苔丝看了看不辨时间的灰白天空,“时候不早了,你回井桥去吧,不用送我了。你已经走了很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