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庭观察了一阵之后发现,战场有清扫过的痕迹,原来堆积的死尸早已不见踪迹,敌军阵前的武器只是摆设而已,他们并没有任何要攻城的迹象,反而大张旗鼓的开始操练兵马,满天尘土飞扬……
带着攻城的器械包围了整座城,而且天不见亮就吹号角集合,在别人城墙下操练,这简直是赤裸裸的挑衅!郁林城中的守军就是误把他们集合的号角声当成了自家的,才会赶去集合。
孙洵主动请命道:“将军,让末将率军出城迎敌吧!”
梅山庭:“不,不要轻举妄动。”
孙洵又提议:“不出城的话,那派一些将士用乱箭将他们赶走?”
梅山庭想都没想就一口回绝:“如此他们就会即刻开始攻城的,敌军数倍于我军,我军不占优势。只要他们不攻城,先不要主动出击,之后再见机行事。”
孙洵:“是,将军。”
……
令梅山庭意想不到的是,刘启真的就一直围而不攻,将他们困在城中一月有余。每天都提心吊胆不说,最重要的是朝廷的粮草运不进来,三餐不济的军队是没有任何战斗力的,不仅无法抵抗敌军,而且很容易激起兵变。
就在梅山庭心急如焚之时,孙洵却告诉他:“将军,城西有一片稻田,附近的百姓愿意帮助守城的将士,请将军带兵前去收割水稻。”
梅山庭听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是高兴,随后是犹豫:“可我们若收走了这些水稻,百姓就无以为生了……”
孙洵劝道:“将军不必担心,我们可以不收完,给他们留一部分,等之后再想办法还一些粮食给他们。”
梅山庭:“可是,若是没有办法还他们怎么办?”
孙洵继续劝道:“先解决了眼下的难题再说吧,百姓也是好心相助,还望将军不要拒绝他们……”
优柔寡断放在寻常人身上或许可以说成是谨慎,但对一个将军来说这可是大忌,梅山庭亦十分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以往做任何决定都是十分果断的,可这一次孙洵看得出,他是真的犹豫了。
梅山庭没有直接下令去收水稻,而是命人唤来粮官,问道:“现在所剩的粮草还能支撑几日?”
粮官一幅如丧考妣的样子哭诉道:“回将军的话,三日前粮食已经不够分了,每个将士一天只能吃一餐,而且一餐只能分到一碗粥,昨日军中已经断粮,如此下去,不是长久之计啊……”
梅山庭叹了口气,吩咐道:“孙洵,明日找五百个将士跟我去收水稻,其余的将士留守。”
孙洵:“是,将军!”
……
是夜,梅山庭正在军帐里与岑森一起商讨御敌之策,门外的守卫来报,说是孙洵的亲信元弋求见。
梅山庭当时寻思着是不是孙洵有什么事情不方便亲自跟他说,所以让元弋代为转达,于是便让守卫请元弋进来。
元弋见到梅山庭的时候,显得有些激动和紧张,就像有什么事情不方便开口直言。
梅山庭见他不语,便主动问道:“元弋,这半夜三更的你来找我何事?”
元弋:“将军,有件事令在下十分为难,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告诉将军,可我若说了,将军可以为我保密吗?”
岑森白了元弋一眼:“有话快说,不要想着跟将军讲条件!”
梅山庭制止道:“别这样。”,随后又对元弋说:“何事?你大可直言相告。”
元弋突然跪在了梅山庭的面前,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梅山庭。
原来刘启根本就没有不战自退,一个月之前,北辰的军队兵临城下后就对郁林展开了猛烈的攻势,激战不到三个时辰郁林就失守了,连太守孙洵都被生擒。刘启提出只要孙洵配合他将梅山庭的援军骗进城然后将其困在城中一举全歼,就可以放孙洵一条生路,否则他就要屠城,孙洵终究是贪生怕死之人,所以只能同意。
随后,刘启便吩咐孙洵派人将城外堆积的东离将士的尸体清理干净,只留下北辰将士的尸体,目的就是为了让梅山庭放松警惕。
可是刘启显然还是低估了梅山庭,梅山庭谨慎到就连孙洵亲自出城相迎都迟迟不肯带大军进城,只自己带着几千人进城,令五万大军在城外驻扎。如此后面刘启攻城之时,这五万大军随时有可能突袭他的后方,与城中的守军互为呼应,会给刘启徒添不少麻烦……
这如何是好,于是刘启只能让孙洵骗梅山庭带着士兵去收割水稻,然后在稻田中设下埋伏,梅山庭一死,城外的五万大军群龙无首,也就成了一盘散沙,收拾起来也就轻松许多。
……
梅山庭听完后倒没有显得很意外:“我早就觉得他有问题,没想到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