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想走的路,其实我也探索了很多年,”梁远清坐在实验室的会议桌前,翻着和衡堂的病历记录,感慨道,“中医的语言体系,和现代医学的量化标准,确实隔着一条鸿沟。”
“所以,我们才想用AI去找规律,”顾然微微一笑,“让数据自己说话,而不是人去硬凑。”
为了配合研究,秦老特意整理出过去几年和衡堂治疗过的慢性心血管病患者病例,其中许多患者长期服用抗凝药,并接受过中医调理。这些病例为体质与药效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观察数据。
秦老亲自把厚厚一叠病例记录送到顾然手上时,特意嘱咐:“我们中医的记录,很多地方是‘意会’的,你们用AI分析时,记得保留一点人情味。”
顾然郑重接过:“秦老放心,我们会尊重每一份数据背后的经验和温度。”
苏静在一旁微笑:“其实,数据本身是冷的,但我们赋予它意义,就让它有了温度。”
经过近一个月的技术攻关,顾然团队终于完成了一个名为“HIT-D”(Holistic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Database)的数据整合平台。
这个平台的核心功能包括:
中西医多源数据融合:将医院、和衡堂、智能设备三方数据打通,形成患者个体化健康画像。
体质与药效关联分析:实时追踪患者体质波动,并动态评估用药效果与体质状态的相关性。
AI预测与反馈闭环:AI根据实时数据更新体质分类,并生成个体化用药建议,医生可以选择采纳或调整,形成反馈闭环。
平台上线的那天晚上,顾然、苏静和团队成员们一起守在实验室,看着第一批数据缓缓流入系统。
第一条记录来自和衡堂的一位老患者,他的历史脉象数据、服药记录、和最近的HRV监测数据同时被系统捕捉并分析。
系统在几秒钟内生成了他的动态体质曲线,以及过去半年中药效波动与体质变化的对应关系。
“如果这个平台能稳定运行,我们就真的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李思源激动地说道。
“这只是个开始,”顾然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图表,目光深邃,“真正的难题,是如何让它为每一位患者真正带来价值。”
苏静轻声笑道:“每一步都值得认真走下去,未来就在眼前。”
顾然转头看着她,嘴角微微扬起:“是啊,我们一起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