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山高水远行无疆 > 第5章 边境

第5章 边境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周遥川把背包放到副驾驶,拉上安全带,开着加满了油的汽车上路。

他有意沿着澜沧江向东南方向的路开去,哪怕道路不如高速平坦。

湿热的风流动着,将植物与水岸的清新气息拂入车窗。

远山青黛、时隐时现的岩石、滚滚江水、带有民族特色的彩绘建筑,以及神出鬼没的钓鱼佬,流动着融为一体。

往前开了一阵子,他突然想停下来——偶尔有村庄,有骑行者,有在水边的钓鱼者,还有很多值得记录的小细节。

他看看地图,停在了勐罕的橄榄坝附近。

在西双版纳,有很多带有“勐”“曼”的地名,如勐海、勐腊、勐罕,以及一系列曼字开头的村庄。

多数情况下,是若干个“曼”组成了“勐”,若干个村寨组成了一片区域。

刚好附近有一个集市,或许是当地人所说的“赶摆”——不同于“赶集”把东西买走,在这里现做现吃是最大的特色,人们热热闹闹地做着买卖,食物的气味带着酸辣和滚烫,与清爽的果香叠加。

让人忍不住想去买上一碗什么——来碗泡鲁达吧。

与前来赶摆的游人摩肩接踵,周遥川小心护着塑料碗装的泡鲁达,手腕上挂着些剖好的菠萝蜜和青芒,迈着小碎步,快步走回车里。

面包浸泡在牛奶与椰汁中,洁白的椰奶表面撒着一把米黄色的椰丝。用塑料勺搅一搅,里面还有椰果、珍珠、紫米之类的小料,有点儿像是面包加清补凉。

十几块钱的小甜品盛着满满的东南亚风味,清爽之余,还有些饱腹的效果。

用吃东西和休息时间,他写好了奔赴这段路的心路历程,干脆在账户上发表了在元阳梯田的后半段——为石台寨的民居保护和旅游开发,结合当地资源与生活方式进行了专题的创作,配上大量不需要修的真实图片,足以让人真切而生动地感受到文章中值得动容的一切。

“还会在西双版纳多待一段时间。”

这句写出来,就差直接@暗潮了。

他对这个摄影师感兴趣,但事事讲求缘分。

不该表现得太明显,不该寄予陌生人太高的希望。

哪怕是亲人,也同样,没有必要。

发动机重新启动,车身微微颤抖,随即驶离停车位。

勐罕镇除了集市和旁边的傣族园人山人海,其他地方还算安静。

从镇子这里拐上喀东线,途经多个“曼”,便能上到高速。再经过热带植物园和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一个半小时后即可抵达勐腊县。

而勐腊再向南,才是中老边境的磨憨口岸。

周遥川并不准备出境,只为了在边界小镇一探究竟。毕竟边界向来带着一丝紧张与神秘感。

一路开过来,高速路之外,西双版纳般的城市盛景没有再次出现,扑面而来的,是彩云以南的自然和人文。

田地里种着火龙果和橡胶树,厚重的叶片舒展开,铺成一片林地,别具特色。

村寨口的傣族水井像座小庙,上面挂着镜子,村人在井中取水。

后方的傣族民居没有院门,是传统的高脚干栏式木楼。厚重的木梁将房屋架高,二层大平层上,用粗竹搭出斜坡来,铺上叶子茅草,形似一只凤凰。整栋建筑不使用钉子,仅用榫卯与绳索,便支起了这般能遮风挡雨,适应气候的庞然大物。

令人不禁感叹先民们的智慧。

各个村落十分安静,妇女们打水织布,男人们编织竹篓或去林地中劳作——仿佛农耕时代的男耕女织,各司其职,只不过多了些民族特色。

高速路上也没有太多汽车,这一路十分顺畅,听着广播里主持人嘴不带停地念叨着近期热点,为独行者的旅程增添几分乐趣。

车开过县城正中的雨林大道,南腊河蜿蜒前行,穿过县城的东南。

在这里,悠闲与平静仍然适用,除了偶尔出现的不太像本国人的面孔与文字,这里似乎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祥和小镇,从高速的一侧进入,出去便是高速的另一端——与道路上分散的村庄似的。

周遥川找地方吃过饭,沿着南腊河走上十分钟,吹吹风消消食,准备回到车里稍歇片刻。

“都怪你!出门就要蹲,一蹲二十分钟,错过车了!”女声嗔怒。

“嘿嘿……”男声尴尬。

“男人事儿好多!”

“对不起嘛……”

“下一班去边境要一个小时!要赶不上预约啦!”

“我们,我们打车去……”

一对背着包的青年男女在路边吵嚷。

长发的女孩子抱着胳膊赌气,高大的男孩儿手足无措。

然而倒霉的是,这地方明明不算偏僻,半晌也没一辆车,连网约车也没有接单。

周遥川叹口气,走到两个青年人旁边,摁开停在旁边的车。

“要一起去磨憨口岸么?顺路。”

.

青年男女匆忙坐在后排,笑容满面。

“小哥你真好心,也不怕我们是坏人。”

“身无挂碍,生死无论,顺从内心而已。”

“也幸好小哥不是坏人!”

周遥川从后视镜淡淡看了后排的两人一眼。

“出门在外,计划赶不上变化是常有的事。但总有办法解决。”

大不了……顶了天了搭上这条命,也没什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