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山高水远行无疆 > 第3章 是个好地方

第3章 是个好地方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嚯咋嘛?”

在石台寨的第二个早上,吕逸明和周遥川刚刚走出蘑菇屋不久,就碰上了热情问好的村人。

“这是问我们‘吃了没’。”吕逸明小声解释着,随即回了几句。

“红米饭,红米线!好吃!”似乎是意识到有个生面孔,妇人比比划划地说起不标准的普通话,黑色服饰悬挂着银饰,叮当作响,色彩斑斓的袖口与帽子上的彩绳来回翻飞。

“谢谢!我们就去吃,红米线!”吕逸明笑道。

周遥川尝试了红米线。

云南过桥米线名声在外,同样来自于云南的红米线自然也不会差。

粉红色的红米线又细又长,颇有嚼劲,配上金黄的煎蛋与独特的蘸水,香得让人几乎将舌头吞下。

虽说地处偏僻,但原汁原味的食物总能被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做成美味的模样,尽情散发着独特的香气。

今日的石台寨来了一批人,像是高校教授带着几个年轻的大学生,都穿着颇为现代的服饰。他们热情地打招呼,看起来和乡邻们非常熟识。

“喔,这些是来帮忙的教授。”吕逸明见过他们,因为隔得远,就没打招呼,先同周遥川介绍了一番。

这些教授和学生主要是做旅游管理和民居保护的,近些年时不时要来到现场。

“要知道,就算是传统民居,改造之前,也没钢筋混凝土的房子住着舒坦。咱们住的这老房子你也感受过。这种地务农,自然也比很多工作辛苦。大家都是求生活,有更好的住处,更轻松的生活,谁还愿意守着中看不中用的老房子与田地?”

现实很近,理想很远——保护古建、非遗、文化,从来不能只是口号与单方面的推动。

周遥川饶有兴趣,“那如今是怎么做的?”

“这些教授学生确实做了不少……”吕逸明掰着手指头数起来,“民居改建试点,增加旅游就业,旅游公司分红制度,公共设施改建,活动开发,驻村指导……可比当时建造观景台的公司独吞门票费要受欢迎得多!要不是我这房间预约得早,我也只能花大价钱住民宿。现在可不兴往外租蘑菇屋,我就是个他们没拔掉的钉子户……然而再过一段时间合约就到期了,我也该离开。”

教授和学生们跟着村支书等人离开,周遥川静静地看着那群年轻人朝气蓬勃的模样,唇角不禁沾染笑意。

吕逸明看看他,又回想起昨天关于教育的言论,姑且能揣度到周遥川的心思。

“周老师,今天打算随意走走么?”

“今天准备先写点儿什么,我大概有思路了。”

“正好,我找好姐们要来了红米,做了些处理,姑且是提炼了红米的风味。周老师愿意的话,也可以在工作室里体验。”

“也好。”

这几日过得清闲。

周遥川不紧不慢地在平板上敲打着在石台寨的感想,洋洋洒洒写了几万字,仍旧笔耕不辍。

旁边的吕逸明认真倒腾着瓶瓶罐罐,时而溢出丰富的香气,果香,草木香,甚至还有笔墨、旧阁楼的特殊香气,不时引动着周遥川的思绪。

天气时雨时晴,淅淅沥沥的雨水还未来得及浸润每一片林地的土壤,便被灿烂的阳光驱散,留下一团团被困住的云雾不知所措。

他们偶尔在村里走走,帮村民抓住乱跑的鸡鸭,学两句方言,看看晴雨中的梯田,为徒步的旅客指路。

晚上再到露台上搬个板凳坐坐,来一杯红米酒,嗅一嗅今日的调香,聊一聊所见所闻与过去未来。

吕逸明外向,却也有安静的时刻。

有时喝起令人微醺的酒,便沉默着仰起头,倒映满眼星河。

星河灿烂,浮云舒卷,月色映落梯田里的叠叠水波。

春日花草葳蕤,水流清澈,被群山环抱的小村落,无处不散发着春日生发的气息。

不比大城市的内卷,石台寨的生活相当闲适,慢悠悠的节奏是种调剂,更是种心态。

周遥川更新文章的频率不高,通常都是快要离开的时候才发博客——这也是别人很少能偶遇他的原因,也是暗潮的遗憾。

偶尔有网友碰巧在元阳附近,看过他的文章,对他羡慕得很,便驱车赶来,合影留念要签名不说,还要主动@暗潮,让暗潮老师在北京的拍摄之行都不能踏实。

虽说暗潮嫉妒得不行,还是会痛哭流涕地给那些博主老老实实点赞,夸夸周老师好看。

.

在石台寨的最后一天,周遥川帮着吕逸明跑了三四趟,把杂七杂八的东西收拾到他的越野车上。

房东大爷可算是能把房子收回来,健步如飞,欢天喜地地来送行,黑色的褂子都飘成了飞毯。

这蘑菇房还是旧格局,租约到期之后,他就要找工匠,把房子翻新,这样自己再住或者开民宿都舒坦,至少比之前干燥开阔。

“老大爷盼了这么久,终于把我盼走了。”吕逸明和村人寒暄半天之后,轻轻叹口气,“都是玩笑话。我一口气订了五年的房子,中间几年不可抗力,也让老爷子有点收入。但我正经住进来也就大半年,和大家相处挺融洽……这次走啊,虽然不远,总是该找机会回来看看。”

周遥川看他有些失落,正要劝慰几句,旁边忽然跑过来几个当地小孩,手里或拿着几朵小野花,或拿着一支黑色的管状乐器。

“吕叔叔要走了吗?”

“吕叔叔什么时候来看我们?”

“吕叔叔要去哪呀?”

“周叔叔也要走吗?”

吕逸明被连续的带着浓重口音的问题问得直乐,“走一段时间,和你们周哥,到西双版纳,到昆明。到时候会回来看你们的!哎,我这奔四十了,你们周哥才二十出头呢,记得叫对喽!”

周遥川倒是不介意被叫叔叔,吕逸明还是要求着孩子们改口。

二十出头……也出得有点多了吧。自己读完研也算是工作了三年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