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邺书:大宪章 > 第23章 官瘾犯了

第23章 官瘾犯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锦城,锦皇宫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

这时节,早就没柳絮了。显然,这两句诗是锦帝李经在初夏时作的存货。只是,内中的意境非常贴合眼下的情形。

一旁的老太监吴充明白老皇帝的想法,开解道:“陛下勿忧,太子殿下为人温厚,躬行臣道,不可能叛变的。”

李经摆弄着手中的玉如意,反问:“那梁王从剑门关传来的奏折,怎么说?”

与老皇帝相处十年,吴充当然知道李经想听什么话,谄媚笑着说:“梁王定是与太子争皇上的恩宠罢了。”

吴充的话,说到了李经的心坎上。他捋捋山羊胡,缓缓点头,以一种无奈的语气说:“都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还跟自家侄子怄气胡闹。召中书侍郎江言入宫,拟旨……”

锦政权有中央与地方两套官制。中央有中书省、尚书省、御史台三套班子。中书省最为核心,掌管一切政务机要,以中书令为长,辅以两位中书侍郎。

“江侍郎今在诏狱,中书侍郎一职仅有文霖在值。”吴充提醒李经说。

“对,是啊,朕把他关起来了。”李经就好像一个捉到小昆虫,然后时不时观察它的生命体征的小孩子一样,低头笑了笑,问道,“他松口没?”

“皇上,这老家伙,嘴硬得很呢。”吴充以一种玩笑的语气,说着非常残酷的事情。江言在诏狱里,已经快要断气了。

倒不是因为狱卒动刑,而是诏狱里的环境太差。吃喝拉撒都在小格子里,那个味道让人闻闻就想晕。再加上暗无天日,整日不见光亮,实在是折磨人。

这些情况,李经当然知道,毕竟他也住过这地方。亲身体验如此酸爽的感觉,落下一身的毛病,一直折磨到现在。

在诏狱的时候,李经非常痛苦。白天受刑,晚上就如同死人一般趴在稻草上。半夜痛醒,李经能清楚地看到蚊虫在自己的伤口处爬动。

如此寂静的夜里,李经不知道多少次冒出自杀的想法。但想到不经世事的弟弟,还有尚在襁褓中的儿子,李经便又振作起来。

偷生在世,李经也会感慨自己命运多舛。自幼,李经就感到身边有些人很古怪。后来得证,都是前朝皇帝派来的细作。

而父亲早早就已得知内情,却从不袒露。至于僭越称帝的野心,也就是引细作前来的诱因,全家人毫不知晓。

也就是这些细作,总在府上制造恐慌。母亲在诞下弟弟李耘后,便抑郁而终。

弟弟多病,全是自己这个哥哥在照料。记得新婚那天晚上,还亲自背着他四处找郎中。

可是,这些事情,父亲似乎并不在乎。这是前朝刚刚崩坏,父亲割据称帝不久后,李经发现的。那个时候,李经还没有被关进诏狱。

有一次宴席,满朝文武已经酩酊大醉。众人东倒西斜,毫无仪态。其中一人,甚至袒露肚皮,萁坐席间。

父亲也醉了。他突然在群臣面前讲起这些往事。面容戏谑,神采飞扬。他夸奖自己能够为了建功立业而不顾儿女情长,把母亲的抑郁说成是妇人的短视。

对于自己这个儿子的付出,他倒是没有再去讥讽。只是不痛不痒地说自己被母亲教育坏了,优柔寡断,没有君王的样子。还说,要不是自己忙着打江山,绝对不会把教育子女的事情交给旁人。

父亲嘴上说自己软弱,实际上,他也没有多少进取心。在锦城,他的骨头已经被花天酒地浸软了,根本没有斗志去北伐关中,图个自保而已。

李经以为,父亲此生应该就是如此收尾了。自己李家的光辉应该也就是这般了。没想到,一连串的意外接踵而至。

那年,锦城大疫。

疫病没有眼睛,不会区分庶民与王侯。贵为皇帝的父亲也病倒了。

一众皇亲国戚趁机阴谋夺权。也就是那时,李经被关进了诏狱。

李经完全没有对策。因为他坚信,治国必须严格遵守孔孟的教诲。身为太子,要以君子的形象示人,万万不能结党营私。

于是,荒谬的一幕出现了。李家的男人们为了皇位,拉拢蜀中各方豪强,各自立起山头,打得头破血流。而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李经,却被关在诏狱。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一个神秘老人的造访。只知道人们叫他“葛公”。葛公非常轻松地消解了锦城的瘟疫,解救数十万百姓的同时,也让父亲安然无恙。

父亲康复伊始,立刻采取了行动。一番动作之后,蜀中世家无不屈服于皇权威慑之下。

紧接着,便是清算,还有屠杀。此后,李家,仅余两脉。除了自家这一脉,另一脉如今被自己派去戍守渝中郡,也就是李别一家。

诏狱,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李经一上位,就知道这玩意儿的好处了。何为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再硬的骨头进去,也得软着出来。

既然江言还不松口,那就让他继续在里面蹲着吧。“宣文霖进宫,拟旨……呃……”

报应来了,李经莫名感觉要死一样,眼珠子瞪得如死鱼一般,但其中尚有一丝神采,这丝神采透露着些许疑惑,可能是想说,自己怎么突然心如刀绞。

吴充被李经那张已经渐渐煞白的老脸吓得不知所措,一边搀扶着李经瘫卧在摊开的席子上,一边指挥小太监去找御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