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座时多了两位人他们与米玛阿姨年龄相似,尼玛旺堆也没有立刻坐下,而是给他们倒茶。
言语间他们似乎很是愉快,这让沈翊觉得方才与他谈论一切的尼玛旺堆仿佛又被他藏到了别的地方,让人摸不透。
尼玛旺堆给他倒满甜茶之后又问他有没有什么想要吃的东西,他这才想起现在已经13点半了。
他对尼玛旺堆微微点点头。
尼玛旺堆就带着沈翊到取餐处,他们这个餐馆倒是有趣,是自己点自己拿走,立即付款,沈翊下意识望向四周,密密麻麻的人群,也不是不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了。
等他们拿着吃食回去时,米玛阿姨正准备跟自己的好友们出去逛逛。
尼玛旺堆给米玛阿姨塞了点零花钱,还嘱咐了几句,应该就是在说让他们在外好好玩,沈翊自己猜测的毕竟他听不懂藏语。
他们点的很简单,炸土豆,藏面,20个肉馅的摸摸和肉饼,沈翊觉得藏面其实有点像冷面的那个面,但是又比他粗一点而且还是热的,肉馅的摸摸是牛肉馅,肉饼也是。
沈翊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开始学藏语,书面文等自己学会了藏语再开始进行,他满眼激动地望向尼玛旺堆说:“这几个用藏语怎么说?”
尼玛旺堆很是配合,“炸土豆是轩锅凯尔(xuā guà kai rà)藏面叫普度(pù dù)长得像饺子的叫摸摸(mómò)肉饼叫夏帕里(xiàpálì)”
沈翊绕口地试着念了几次说的还是不标准,有种卷舌音折磨的他生不如死,他还想再试一次,一位年轻小伙子就拿着黑色的大包,里面装的是卫生纸,还不等沈翊反应过来,尼玛旺堆已经给钱买了两个卫生纸,他见那人又走到另一处,在这里的人们几乎都会光顾他的生意。
等沈翊目送对方回去之后,一阵愉悦的音乐在耳边响起,他回头一看是身后的桌子那儿有一位艺人在弹唱乐器。
沈翊自认在网上看了很多关于藏族人的视频,但是没有人介绍过他手中的乐器。
尼玛旺堆十分有眼力见他说:“那是扎木念,有事又会写成扎木聂,其实都是同一种乐器,扎木念是很有特色的乐器。”
只听那人随着乐器轻微瑶晃着头,手上在弹乐器,嘴上在唱歌词,脚也没闲着在跳舞。一个人承担了全部,前面那桌十分慷慨给了5块钱,很快就到了他们这里,沈翊边玩嘴里塞摸摸一边看男人演奏,一种很新奇的体验。
尼玛旺堆直接给了10块钱,等那人走远了些,他才说,“对方的乐器走的是自学派,自成一派,他们不需要看乐谱全是凭感觉弹出来。在藏族音乐历史上有过乐谱但不是如以西方乐谱为主,自成一个体系,跟中国古代的乐器一样,宫、商、阙之类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了无人能解的秘密,像个小孩一样躲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愿现身。”
他喝了一口甜茶又给沈翊倒了一点随后继续道,“不过,幸好大家误打误撞有很多歌曲保留了下来,他们虽然会被人说成是乞丐课我并不这么认为人家也是凭实力吃饭,你给他一次进入日喀则乐队的机会,他不会比那些专业人士更差,反而会凸显出所谓专业人士的机械化模式,现在有很多专门学习少主民族舞蹈的专业生,不能说他们跳的不好,只是没有灵魂其次过于夸张,真正的舞蹈应该是随心而起,那样他才会更加优美让人难以忘怀。”他笑了笑道,“扯远了,你还要藏面吗?”
沈翊点了点头,确实量是有点少,不够他们两个男人吃饱肚子。
看着尼玛旺堆离去的背影,他突然感觉他真的很爱很爱自己的民族,能够用理性的目光去看待别人的歧视,侮辱同时又能融入全世界的共性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却又不知道为何愿意放下对他人的敌视,这让沈翊觉得自己还好没有达到非他不可的地步,沈翊觉得尼玛旺堆不会为了自己离开这片土地。
他对这里的爱很深沉。
如果,尼玛旺堆是容易激进的民族主义者那么他也许不会愿意轻易放过对方,更不愿意放过自己。
在这方面他似乎是做到了很好的平衡,如果这种平衡被人打破他会选择什么?他不清楚,这个问题让沈翊自己来回答,也说不清楚,这注定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沈翊觉得自己想得太多了。
尼玛旺堆端着两人的藏面放到他跟前,“趁热吃。”
这次两人没了话题可以交谈,很快便吃完了。
尼玛旺堆看了一眼时间问,“要去转山吗?”
沈翊两眼发光,他从网上看过很多讲述,藏族转山、转水的说法可是没亲眼见过,得不到人,不如趁这个时机好好体验一下他们真实的生活,他立马点头同意,“要去!”
两人愉快地踏上转山的行程。
从茶馆出来之后跨过马路,马路右侧是在摆摊的商人,那上面可谓是琳琅满目,什么佛珠、手链、藏式镯子、木碗、石碗、天珠,绿松石、玛瑙之类的都有,他停下脚步目光被天珠吸引,刚想买一个,身后响起冰冷的声音,“你还不如买个米隆『mílōng』有的地方叫他巴卡,翻译成汉语叫九宫八卦牌,跟护身符一样的作用,是苯教的产物,跟挂经幡一样是苯教产物,不过继承到藏传佛教里了。”
沈翊不理解为什么尼玛旺堆要制止自己的行为,明明这里面有很多天珠、绿松石等好看的东西,他有钱刚好想买而已。
尼玛旺堆看出他的不解,只好尴尬道,“那啥,这里的大部分都是假的。”
沈翊,“……”全世界的商人都一样。
“那个挂牌,就是我推荐哥买的那个倒是比较符合送人,还有藏式元素。”
沈翊很是听话,买了一个腰牌。
从扎什伦布寺的正面越过之后,在人行道旁边有一个香炉,跟内地不同的是他们的和白色的塔很像,中间是镂空的,在里面放上藏香随后在上面撒点糌粑就可以。
尼玛旺堆就这么做了随后用食指和拇指夹住一点糌粑嘴里念叨“扎西瓦秀”往塔上一划,“屯啄巴秀”又往塔上一划,重复了几次直到上面出现这样的图案。
。
。。
。。。
。。。。
傍边还有一个大叔用塑料袋装好了糌粑和藏香混合在一起的香料,逢人就推销,只不过很多人都自带香袋。
这个香袋很特殊由一块布制成,两侧对称,一边装糌粑,另一边装藏香,上面的图案也是典型的藏式色彩,底部是流苏很是好看。
越过这几香炉就是很长很长的转经筒。
他们前面就是一位老奶奶,他左手转着佛珠右手转着转经筒,嘴里还在念经。
不急不慢。
沈翊不合时宜的想,这很锻炼身体。
他们越过老奶奶,尼玛旺堆也在转经筒,他一个大男孩与这些老奶奶格格不入但是他自己没有察觉到。
沈翊掏出手机猛猛一顿抓拍。
走了许久,他们在一处转弯处停留片刻,因为他要买帽子。
这里摆满了帽子,各种各样的,尼玛旺堆也试着挑选了几个,其中给他推荐了黑色旅行帽,他很满意立即买下。
尼玛旺堆皱着眉看他给钱。
他自己买了个粉色的帽子,粉色的……沈翊觉得他的审美……
跟他不一样的是尼玛旺堆直接砍价从35砍刀了20块钱,老板也是立马买给了他。
对上对方得意的眼神,沈翊,“……”为了这点小事,大可不必。
他们继续沿着这条小巷继续前行,到了半路,尼玛旺堆给他买了一个炸土豆,然后又换了一堆零花钱,他觉得都21世纪了还有人会花现金?
沈翊大胆给出自己的建议,“我认为,现在应该没有人会使用现金。”
尼玛旺堆只是摇了摇头,神秘莫测的对他说,“你就看好,等我们下山的时候,我手上的现金就会用完。”
沈翊也没办法只好点点头。
随着弯弯曲曲的小路,沈翊终于明白了对方的深意。
这一路上有许多人站在路旁跟他们要钱,在沈翊看来21世纪还有人乞讨是一件很不能理解的事情。
看尼玛旺堆熟练给钱的样子,他们应该存在了很久。
其中大部分人,跪在地上,旁边放着诊断书,有的人是边哭泣边祈祷。应该是走投无路,不得不来乞讨。
不过沈翊注意到他们傍边还放着微信收款码。
他快速上前,拍了拍对方的肩膀,指着对方的收款码。
意思很明显了,换钱这个步骤可以省掉。
尼玛旺堆见状嘴角微微上扬笑了笑,随机转身继续转转经筒。
他也不敢在人流量如此密集的地方笑话对方。
他还以为这个时间段前来转山的人会很少,可事实告诉他并非如此。
密密麻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左手转着佛珠,右手转着转经筒,看到路边有人在乞讨,停下脚步给对方施舍一点钱,然后继续重复前面的动作。
每个人都如此。
还有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外国人,他左手拿着佛珠,右手转转经筒,显得他这个无神论者格格不入。
还有的人还带着小孩,那些小孩小小的都够不着转经筒却还要学着大人的样子,踮起脚尖,用肉嘟嘟的小手用力推向转经筒。
等爬上一半,沈翊发现自己的体力竟然不如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
他们一个比一个速度快,下盘路还很稳。
尼玛旺堆见沈翊气喘吁吁的样子便在半路停了下来,让他休息片刻。
这时尼玛旺堆解释道,“扎什伦布寺坐落在卓玛山上,”他指着身后被白色颜料凸起来的一部分解释,“看这部分其实能看出来这是女性的特征。”
随后他们继续转山。
走了许久,终于停了下来。
你们对指着山顶上的一部分地区,他说“这里是米拉日巴尊者的样子。”
他又强调了一遍,说“这是自然形成的。”
在这里聚集了许多人,他们都在看着那个自然形成的人像。
从这段开始就是下坡路,中间有一段隔层,这里摆放了许多凳子,有人在这里进行拍摄,沈翊这才发现,从这里能够看清日喀则的全局,一时之间他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表达眼前的状况。
令人震撼。
等他们下山的时候,还是有转经筒,围绕了整座山。
这就是转山。
等他们转完山沈翊觉得自己体内的反应消耗的差不多了。
这时尼玛旺堆神色严肃的告诉他要转三次。
沈翊疲惫地瘫坐在石墩上,满眼都是不可置信,之间尼玛旺堆笑了笑,“我跟你开个玩笑。”
沈翊,“……”这种玩笑还是不要开的好,很吓人。
回去途中,他们又遇到了一位民间艺术工作者,他十分慵懒的坐在地上,前面放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满了钱。
尼玛旺堆坐在那里听了许久,过来片刻他才拿出钱给了对方。
沈翊想起刚才在山上也有一些扎巴在念经,有很多人给了钱。
沈翊赶紧跟上对方问,“为什么还有扎巴要钱。”
尼玛旺堆想了想说,“因为有些小型偏远地区的寺庙,他们的吃穿住行。都会用到钱,但是去见的人很少。大部分寺庙在山沟沟里,交通不便。”
“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一些是要重新修建寺庙,或者是要修复一下寺庙,所以还会用到钱,当他们不够的时候,我不得不出来乞讨。”
沈翊,这才恍然大悟。
难怪那么多人愿意主动给钱。
接下来他们没有必要待在这里,所以简单的吃了一顿饭,随后就接米玛阿姨之后回家。
沈翊第一次觉得回家这个词很美妙。
让你心中充满期待。
到家之后,尼玛旺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牛喂草,然后捡牛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