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抖音《群帝观天幕 > 第17章 补充:中唐名将篇2

第17章 补充:中唐名将篇2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2、退守潼关被冤杀

天宝十四载(755年),高仙芝被封为密云郡公。同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城西南)发动叛乱。唐玄宗急派入京朝见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赶赴洛阳募兵迎战。任命荣王李琬为讨贼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命高仙芝率飞骑、彍骑及朔方、河西、陇右进京勤王兵马,并召募了关辅新兵五万人。继封常清后,出并潼关讨伐安禄山,高仙芝仍兼任御史大夫。

天宝十四载十二月十一日(756年1月17日),封常清兵败于汜水。十二月十三日,安禄山攻陷东京洛阳,封常清率残部退守陕郡,封常清向驻守该地的高仙芝说:“我连日血战,但敌军兵峰不可当,况且潼关无兵,如果叛军攻破潼关,那么长安就危险了。应该放弃陕郡,前往保卫潼关。”高仙芝接受了他的意见,急忙打开太原仓,将所有库存钱物赏给兵将,其余的都放火焚烧了,率兵向潼关撤退。很快叛军追来,各路兵马很害怕,铠甲兵器物资粮食丢满了道路,长几百里。高仙芝退到潼关后,训练士兵修理攻守用具,士气逐渐振作起来了。叛军进攻潼关攻不破,就退兵了。

此前,边令诚多次因事求高仙芝,高仙芝都没有答应。高仙芝退守潼关后,边令诚就奏报他不敢进兵损失物资的情况来激怒唐玄宗,并说:“封常清说叛军强大动摇军心,而高仙芝放弃了陕郡几百里地,偷偷克扣士兵的粮食和赏赐。”唐玄宗大怒,命边令诚在军中将他们斩首。天宝十四载十二月二十一日,边令诚到潼关将封常清斩首后,把他的尸体放在席子上。高仙芝从外面回来,边令诚身后带着一百名陌刀手,说:“御史大夫也有诏命要被处死。”高仙芝急忙下马说:“我退兵是有罪,死罪我不敢否认。但说我偷偷克扣赏赐和军粮,是诬蔑。”他对边令诚说:“上有天、下有地,兵将都在这里,你难道不知道?”

高仙芝又回头对部下说:“我把你们招募来,当然是想打败叛军多得重赏,但叛军力量正强,所以撤退到这里,也是为了加强潼关的防守。我如有罪,你们可以说,如没有罪,你们就喊冤枉。”全军都喊:“冤枉!”喊声动地。高仙芝看着封常清的尸体说:“你是我提拔的,又接替我当节度使,今天我和你一起死在这里,这难道就是命吗?”随后被杀死了。

《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六十三》:又顾麾下曰:“我募若辈,本欲破贼取重赏,而贼势方锐,故迁延至此,亦以固关也。我有罪,若辈可言;不尔,当呼枉。”军中咸呼曰:“枉!”其声殷地。仙芝视常清尸曰:“公,我所引拔,又代吾为节度,今与公同死,岂命欤!”遂就死。

四、帝国双璧封常清

封常清(?-756年),唐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县)人,唐玄宗时期名将。是公元九世纪最猛的男人大唐归义军(敦煌英雄)张议潮崇拜的人,张议潮手抄的《封常清谢死表闻》现存巴黎国立图书馆。。

封常清年少时,曾随外祖父流落在安西胡城。外祖父死后,封常清无所依靠,过着清贫的生活。三十多岁时投到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的麾下从军。并自荐到四镇都知兵马使高仙芝麾下任侍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随高仙芝征讨达奚部叛乱,因功授任叠州戍主,并任四镇都知兵马使判官。天宝六年(747年),随高仙芝破小勃律,因功授庆王府事参军,任节度判官,赐紫金鱼袋。天宝十年(751年),高仙芝任河西节度使,奏请封常清为判官。不久,改任四镇支度营田副使、行军司马。天宝十一年(752年),升为安西副大都护,摄御史中丞,持节充安西四镇节度、经略、支度、营田副大使,知节度事。天宝十二年(753年),率军进攻大勃律国,迫使其归降。天宝十三年(754年),进京朝见,改摄御史大夫。不久,授命封常清权知北庭都护,持节充伊西节度等使。天宝十四年(755年12月)十一月,奉命至洛阳征讨安禄山,战事失利,随高仙芝退守潼关。天宝十四年(756年1月)十二月,唐玄宗听信边令诚谗言,杀害了封常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