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曾经沧海 > 第10章 第十章 少女情怀之 她为她哭泣

第10章 第十章 少女情怀之 她为她哭泣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这是李季兰在对蔷薇花仔细观察后,写就的一首七律诗。在她的笔下,蔷薇象柔弱娇嫩的美少女,总想对这个世间展现出自己的美丽。有时会顺时就势挽结成精巧的花廊,有时在地面伸展成华丽的地毯,让人们去欣赏去接近去享受。

从小就喜爱蔷薇的李季兰,在她六岁时就写了一首咏唱蔷薇的小诗,来描写蔷薇自由生长的状态。同时小作者又用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自由自在伸枝萌芽的蔷薇花,描绘成是它心绪的舒展,不受约束自由绽放。而正是这种天真详实的诗歌创作,给她人生带来了巨大的转折。

参差不俱曜,谁肯盼微丛?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前几天我在小冶的文具箱中,发现了她作的一首《咏蔷薇》诗,其中两句很是让老夫惊诧。就是上面我已经画出的那两句”。李父把一张小小笺纸递给夫人。

李母浏览了一下,“不是很简单的诗歌吗?你看出什么了?”

“你仔细品品那两句是什么意思,这能说是简单问题吗?”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这就是李季兰那首咏蔷薇诗中的一联,是让她父亲“惊心”的诗句。小女孩是在描写五颜六色的蔷薇,绽放在庭院中每个角落,蜂蝶游戏在其间,那刚刚萌发的嫩枝翠叶,在长时间没有人去打理修剪下,就会象人们的心绪那样,自由自在而延伸到四方。本就是一个“拟人化”比喻,使得她的父亲分析到“上纲上线”了。

李父认为这是一个不守妇道女人的想法:“经时未架却”,说的是该出嫁时候没能及时嫁出,就要“心绪乱纵横”了。李父把“未架却”联想成了“未嫁出”,在这个老学究眼里,这就是一句谶言,预示着他这位女儿,是他们家族的不祥预兆,也必将给整个家庭带来耻辱。

“明天就把她抛弃到深山荒野,让她自生自灭吧。”李父恶狠狠对着妻子说道。

妻子也毫不退让说:“哪能行呢?毕竟是一个生命,是我身上掉下的肉,只有五六岁的孩子还这么懂事,你能忍心让她被林间野兽给活活吞掉?”

妻子呜咽着:

“你们男人就是这样歹毒,孩子聪明能诗会画,写了几句小诗就能看出她的将来?能带给你们家族什么灾难?”妻子越说越怨恨起来。

李父听后妻子的话语,感到作为父亲,这样对待年幼孩子的确理亏,也收敛起了愤怒,便说道:“那就送去道观,让她的师傅去调教吧。”

母亲拗不过丈夫,就这样李冶被送至剡溪深处的玉真道观中,让这个小小孩子出家为女冠。

在大唐出家为僧为道,是需要地方政府办理手续的,不但是为了掌握出家人情况,还有减免徭役兵役等国家优惠政策。在填写“度牒”时,才有了姓名:李冶,才有了她入道的名字:李季兰。实则她的父亲姓陆,是吴越之地乌程县里一个大户人家。

李季兰从此再没有见到过她的家人,慢慢的她忘记了家在哪里,父母名讳也已经淡忘,只知道道观就是她的家。

在这里她逐渐成长为一个妙龄少女,桃李年华、玉脂肌肤、魅眼丹唇,亦颦亦笑皆是文章,微步凌波尽显妖娆。此时她已是道观中最美丽和最有才情的尼姑,那些文人名仕或隐者高僧,每每来此聚会游览,都要她导引或作陪。自此,李季兰与当时诗人刘长卿、茶圣陆羽和高僧皎然等名家大儒,有了深刻交往,所写的诗歌也在上层社会中流传。

薛涛听着李季兰的生平经历,时时叹息不已,泪水也不间断地流淌过她的面颊。她为李季兰少年灾难而伤心,也为她后来结交那么多导师级的大家而心悦诚服。

“那后来这位姐姐又如何呢?”薛涛继续纠缠着段文昌,让他把李季兰的故事讲下去。

唐德宗李适虽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但的的确确是一个文学细胞很发达的“文艺爱好者”,对文学艺术有着偏执喜好。作为一代帝王,留下了不少诗歌,虽然皆是雕章琢句,无病呻吟之作,只要有他的重视和提倡,对于诗歌文学的昌盛,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在他登上皇位之初,就着手组建皇宫“梨园”文艺团队,要把因“安史之乱”后而荒废了数十年的宫廷文化生活,重新拾起并发扬光大。自然人才是关键,他要在全国物色这方面人员,并昭告天下自荐或推荐者皆有重奖。

“听说陛下要招揽天下文艺人才,重新组建起梨园队伍,让盛世的锣鼓之声再度响起?”一天德宗在宴请高僧皎然时,他这样问道。

在唐朝,皇帝随时邀请僧人入宫论道,或参加某种宴会,这是一个常态。在得到皇帝肯定后,皎然说道:

“我给陛下推荐一个才貌双全的文艺人才,保证三郎满意。”

皎然和尚就把李季兰整个情况一一详细说出,有时描绘得眉飞色舞,把这个皇帝激动得恨不能马上见到李季兰。

“我即刻下诏,有高僧代为传唤,可否?”德宗说道,皎然自然不能怠慢,带着诏书直奔吴越而去。

就这样,四十多岁的李季兰来到了皇宫,在德宗身边开始了忙碌,整日为组建梨园文化队伍奔忙着。很快她不但担任起了这个文艺团体的首席团长,还被德宗纳入后宫为妃,新的生活让这位道姑脱去衲衣,着上娘娘的新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