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州,位于成都平原的西南面,属剑南道四十个州的其中之一。剑南道又因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同,分为剑南西川和剑南东川两个节度使分辖。眉州具体隶属于剑南西川节度府。
大唐法理上的行政管理区划,为州和县二级模式,“道”是朝廷派出机构,不属于一级政府。而军事管理划分又是一个体系,主要是看军事方面的地理位置重要与否。剑南道、山南道等就是如此。剑南道只有这个称谓,而真正的实际管理者,就是剑南西川与剑南东川两个节度府的一号首长即节度使,各自管辖各自的地盘。同时唐朝的行政管理与军事管理为一体,并以军事管理者为主,节度使既管理军事调兵遣将,又掌管政务赋税民事等。一方节度使就是一方的军政首脑,有时的实际权力还要高出中央的“三省六部”,因为他们有能力影响着皇位的更替和朝堂政策的走向。
眉州是南北的交通要道,朝廷对云贵疆域的管理往来,必经此处。同时向南直达邻国南诏,向西可与强大的吐蕃相连。这里是山水田园相间,多山而无险峻,多水而不肆虐,田畴阡陌纵横,人文历史悠久,在南北朝时就有“书城”、“书社”流传下来,学习与读书之风盛行。这里也是佛教道教的际会场所,自然陶冶着百姓的灵魂与情操。深厚的文化底蕴使眉州人杰地灵,名人辈出。
眉州的经济文化人口,在剑南西川诸州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且紧邻成都那样的大都市,自然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生活乐园。
唐朝在划分行政辖区级别时,是很有等级之分的,同样是节度使,地理位置不同其使节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差别很大。今天的西川节度使,虽统领半个道的区域,却是一个能参与朝廷决策的重要角色,有着宰相和郡王的级别。而相邻的剑南东川,却是一个人们不愿接受的差事,当然政治和经济待遇自然要低人一等。州县也是如此,朝廷以每个州的人口作为等级标准,与级别、待遇相关联。所辖四万户以上的为上州,两万户以上的为中州,两万户以下的为下等州郡。下等州往往是偏远世界、蛮荒之地,是那些很不受皇帝待见或被贬官员的最后归宿。
眉州属于上等州郡,仕途的上升通道自然宽广,是那些有抱负的官员最理想的去处。
唐朝官员的升降进退,是很民主和自由的。在京都的官员,一类是那些能背靠大树且出身贵胄之人,就会一心一意地专注京城衙门里任何合适职位。那些靠十年寒窗过关斩将的“进士出身”,尤其是被殿试录取的所谓“天子门生”,更是不愿离开京畿重地,以祈求被皇帝钦受官职,走进决策中枢。在京都还有一个让人忘情流连的更大因素,是进可入主庙堂,退可为一方大员。
而另一类是没有靠山又有自知之明者,也会要求到地方工作。“真能为朕排忧解难”!这往往会被皇帝夸奖一番,让你挑选一处比较理想的地方,给一个相应的官职,这被称作“外放”。同时,到地方任职有一个最明显的好处,是各种待遇相比于京城要略高一些,整体补贴收入明显提升,“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也属于正常的收入。
薛郧,就是这样一个与受礼和升迁无缘的、有身份无地位之人,自然要求“外放”是他最好的选择。
在距离眉州刺史府北面不远的一个小丘旁,矗立着一处坐南朝北的严谨庭院。主房是五间全木制的青瓦上房,屋顶正脊和垂脊上,镶嵌着狻猊獬豸等避灾消祸保平安的小怪物;挑梁突出,有简单的镂空雕刻,外突的屋檐流线型的向上延伸,同样端坐着一个祥瑞之兽,仰天默然。东西各三间偏房,与正房相似只是低矮窄小一些。这是一个古味浓郁的庭院和人家。
四周坚固的木栅栏爬满了厚厚的蔷薇,一年四季斑斓的花朵渐次开了又谢,从没有间断停歇;馥郁的花香整日弥漫在四周,时有蜂蝶蹁跹过往,不知名的灵巧鸟儿,展示着斑斓的身影在花间穿梭鸣唱。院子的中央一颗参天梧桐树,繁茂的枝叶笼罩了大半个院落,一看便知,这座房舍是围绕这颗大树而修建的。梧桐树上莺飞鹂翔,几处鸟窝中雏鸟在急急的呼唤着,期待着父母衔食来归,同时又将这座古色古香的房舍,衬托得敦厚朴实。
这片庭院的主人名叫薛郧。一个五十六岁的标准男子。一米七五的笔直身材,微胖白皙,满头黑发中间有少许霜华,没有学究那种慢条斯理的动作,可他确实是一位知识颇丰的老者,一个不苟言笑的政府官员。他就是要求“外放”到眉州,并任刺史府长史——薛郧秘书长。
此时的薛家庭院中肃穆一片,这里正在筹办丧事。满院身着僧衣的佛家弟子正在诵经,缓慢而清脆的木鱼声震响在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