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宰辅流放边疆我成丞相了 > 第14章 第十四章 重拟归田鳞册

第14章 第十四章 重拟归田鳞册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林翊有意避开那道鸭子。

袁宿尝过之后倒是胃口大开,没有继续嘲讽,也没抱怨一青二白有多不合适,老老实实吃过晚饭,又踮脚从书架高处取了一本新手记去瞧。

林翊不消多招呼,袁宿也无需人款待,到了时间袁府的人来接,施施然告辞打道回府。

次日,阴雨天。

寺丞抱着文书单手撑伞,好不容易赶在去户部批条前完成工作。走檐廊绕路返回,未见袁宿,先同林翊碰面,一时喜形于色,“林少卿回来了。”

林翊笑道:“是,辛苦你们了!”

檐下,动作麻利的小吏领了长卷的楮皮纸和新调制好的浆糊准备加固窗户。

若论透光性与韧性,白宣较之楮纸自然是上等。

但,物美价不廉。

节俭令推行至今,各级官吏的俸禄虽未削减,其他支出却远不如过往随性。太府寺不免其俗,选用了价格更为合适的楮皮纸,另取了桐油开纸,防水防霉。

吏属们赶在这会儿封窗看似随意,实则大有深意。

桐油无毒,气味却大,难免冲撞。

其他人倒也罢,荀璐与袁宿这两尊大佛却与旁人不同。前者府内首尊,君子端方,燃香熏衣,讲究颇多;后者脾气古怪,嗅觉味觉异常敏锐,也是个受不得委屈的主。

难得两人都不在,正是封窗的好时机。

且说林翊那边,恢复之后府衙报道,其他的倒是一切正常。只是一向温和宽厚的荀璐意外地找了袁宿的麻烦。确切说,也不算是找麻烦,只是没让他安生混日子。

太府寺的一位主簿解释道:“原也不是什么大事,数字统错了纠正过来就好。只是不知怎么着,大人这几日对袁宿少卿要求多了不少,连吩咐了好些活。难得,这几日袁少卿都走得迟了些。”

林翊闻言失笑,“这倒是确实难得。”

毕竟,谢贞太府在任时,袁宿也能顶着“谢必安”的压力早退,如今换了个脾气更好的上司,反倒是被迫勤快了不少。

二人交谈着并行返回公署,各自忙碌。

午膳后稍事休息,一众人沏了茶聊天。有人说起又去进宫面圣的荀璐太府,有人闲话难得因为公务失了恬淡表情的袁宿少卿,更多人聊的却是秋闱。

寒窗苦读十余载,一招登科满城知。

古今文人毕生所愿,莫过于通过科举完成“学子”到“仕人”的身份转变。科举取士,大比擢选,容不得一丝侥幸。

太府寺不比其他府衙,油水不算丰厚,琐事一大堆,惯常打交道的户、工二部都压太府寺一头,算是不讨人喜欢却又难得能让人安下心做些实事之所。

因而,府衙之内的官吏多有科举经历,少有靠荫蔽出仕的世家子。

谈及此,在场诸人中,不善言辞,文采却实在斐然的姚主簿最是感怀:“今年入冬早,考生们怕是又要吃些苦头喽。”

林翊闻言,抬眸望去。

姚姓的主簿年三十有二,算是主簿中年龄偏大之人。从七品的衔,说是京官,但因品级实在低,丢宦海里都砸不出水花的职,实际上享着吏的待遇。姚镌虽参与了天晟七年与十年两场会试,却榜上无名。

家有妻儿,无可奈何托了关系以举人之身外放为官,苦熬六年,孩子开蒙才又回到京城。

“其他地方的考场我不知情况如何,但京畿附近,皆依陛下旨意增设炭盆,重新布置了考场,应当不至于那么难熬吧。”男身女相,文姓的年轻主簿离他最近,见他言语中满是感同身受的唏嘘,笑着宽慰道。

“那是年轻小后生不知道北地寒风的厉害。”另外一位同僚闻言善意笑了笑,想起文梓语祖籍豫章,不意外对方会如此认为,“豫章的供果还要月余才会入京,可这会儿府衙都到了用纸糊窗的时节。”

入冬前,才会糊窗抵挡寒风霜雪,保暖透光。

南地供果初次挂霜后才算初熟,此后果子就会被提前摘下裹上石灰水保鲜。入冬之前走河道运抵京都,糖分正佳。算算时间,南地大部分州郡应当还在同秋老虎熬劲。

“说起来,梓语你是哪年的贡生来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