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不腻烤鸭……是哪个地方的名菜?”苏轼捋须回想,“我怎么从未听说过?”
“呃……酥不腻烤鸭出自金陵。”
“金陵烤鸭?怎地上次在金陵没听介甫兄提起?”【注2】
“苏大人是知道的,祖父他从来不讲究吃穿,又怎会记得这道菜。”王文茵讪笑。
王安石生前以邋遢不爱洗澡换衣服闻名,吃饭也只吃放在自己面前的饭菜。苏轼他爹苏洵还曾写过一篇《辩奸论》骂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意思是这个人的穿着形同奴仆下人,吃的东西跟猪狗之食一样,蓬头垢面像个牢中囚犯,竟然大谈诗书。【注1】
苏轼哈哈大笑,“确实,在介甫兄看来吃什么都一样,能填饱肚子就成。”
王文茵一头汗,要骗过一个专业吃货是多么不易。
“苏大人可想尝一尝酥不腻烤鸭?”
苏轼怎么可能拒绝得了美食的诱惑,当即答应:“那我便于七日后的休沐日前往静缘庵品尝被阿茵你赞不绝口的金陵酥不腻烤鸭,哈哈。”
“我还有一个不情之请。”
“阿茵但说无妨。”
“旁人并不知道我的真实身份还请苏大人帮我隐瞒。”
苏轼含笑点头,“适才在李记米线我就看出来了,他们并不知晓你是谁。不必担心,在汴京除了你那二姑母外,恐怕也只有我一人知道。”
“多谢苏大人。”王文茵朝苏轼福了一福:“那我便在静缘庵恭候大人。”
“哈哈哈,好!我一定按时赴约。”苏轼笑道。
****
六日后,张二嫂亲自带人将王文茵让阿隼打造的烤鸭炉押送到了静缘庵的山脚下。
送货的人搬不动烤鸭炉,张二嫂便上山去找人下来帮忙一起抬炉子,刚到静缘庵门前,发现有个面生的男人正鬼鬼祟祟朝庵内张望。
“你是何人?在这里做什么?”
张二嫂大叱一声,上前蹿到男人面前。
男人被吓了一跳,本想逃跑却被张二嫂挡在了下山的路口,他眼神闪烁,神情慌张,结结巴巴解释道:“我,我,我是在山下米线作坊务工的流民。”
张二嫂仔细打量面前的流民,发现此人虽然衣衫褴褛,面色蜡黄,但一双手却十分干净,连老茧都没有,不太像一般的流民,心中顿时响起了警铃。
“你叫什么?”
“我,我姓闫,大家都叫我老闫。”男人满面堆笑,带着一丝讨好:“大娘子是哪位?”
张二嫂没回答他的问题,反问道:“你是新来的流民?”
“是,是。”老闫低着头嗫喏应道。
张二嫂心中的疑惑越发深了,审问道:“新来的流民不是被统一安置在山下的窝棚内居住吗?你一个人偷偷摸摸跑到山上的尼姑庵来做什么?”
老闫做出一副可怜样,颤声道:“天太冷,我想上山去捡些干柴取暖,走到半山腰发现这里有座尼姑庵,心里好奇就多张望了两眼,大娘子可千万别误会呀,我不是来偷东西的贼。”
张二嫂暗暗冷笑,“谅你也不敢,尼姑庵里都是女人,你一个大男人没事别上山,知道吗?”
“知道,知道,大娘子教训的是,下次再也不敢了。”老闫说完拔腿就往山下跑去。
张二嫂盯着他的背影,直到他跑进了流民居住的窝棚内,这才转身进入静缘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