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扶海继续解释:“淮关界内的两国子民长期受到战争的困扰,渴望和平,停战和好是民心所向。此外,齐国也已明确表态,支持两国建立友好关系。”
孙固忠追问:“那么,我问你,齐国中谁最主张和平?”
林扶海回答:“齐国的摄政王宋无尘。”孙固忠冷笑一声,说道:“这位宋无尘,作为齐国皇帝的皇叔,当年是因为齐国主少国疑,太后一党才将他推出以主持大局,而如今齐国皇帝日渐长大,夺权之日指日可待,到那时,这位摄政王说的话还有用吗?”孙固忠的话语铿锵有力,显然对宋无尘的意图有着深刻的洞察。
林扶海闻言,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反驳道:“孙大人所言虽不无道理,但两国交好,互利共赢,亦是长远之计。且我朝与齐国签订的协议中,明确规定了双方互不侵犯,并有相应的保障措施。若我们单方面违约,恐怕会引起更大的纷争。”
朝堂上的官员们再次陷入沉默,各自在心中权衡利弊。君王的眼神在孙固忠和林扶海之间来回游移,显然也在思考两人的观点。最终,他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高相,你觉得这件事该怎么决定?”
高相面容沉静,目光如炬,扫视了一圈朝堂上的官员们,才开口说道:“陛下,臣以为,两国交好固然重要,但我们也需考虑到国内的实际情况。孙大人所言不无道理,摄政王宋无尘的权力基础并不稳固,一旦齐国政局生变,我们的协议可能难以得到有效执行。”陛下追问道:“那你是不赞同撤军了?”
林扶海也说道:“高相啊,你的外孙女宇文乐可十多年没见过她的父亲了。”
高相继续说道:“撤军无疑是必须的,但时间还需要调整。如果齐国同意先行完成撤军,随后宇文将军再率军返回,这将是更为理想的安排。”
陛下展颜微笑,笑声中蕴含着复杂的情感,似乎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内。然而,他内心并不愿意采取这样的行动。但鉴于当前的形势,他感到不得不与齐国再次进行协商。
陛下仅简短地吩咐:“就依高相的建议行事吧。”
说完,便转身离开。
孙固忠见状,心中虽有不满,但也深知此刻不宜再争。林扶海轻轻叹了口气,眉头紧锁,显然对这突如其来的决定感到困惑。朝堂上的其他官员们面面相觑,有的低头沉思,有的则暗中交换着眼神,气氛愈发紧张。
高相见众人神色各异,再次开口,语气平和却坚定:“各位大人,陛下的决定自有深意。当前局势复杂,我们需以大局为重。撤军之事虽急,但也不能乱了章法。宇文将军的归来固然重要,但国家的安危更为关键。”
孙固忠沉默片刻,终于开口道:“高相所言极是,臣等自会遵从陛下旨意。”他的声音虽低,却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决心。林扶海也缓缓点头,表示认同。
朝堂上的气氛逐渐缓和,官员们开始陆续散去,各自心中暗自盘算着接下来的应对之策。高相目送众人离去,心中却明白,这场风波虽暂告一段落。
不久,边关撤军未能如期进行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长安城。高相之子询问其父为何不支持撤军,这导致宇文乐与太子的婚事不得不推迟。
尽管这些年宇文庹因陛下的重视而使得他的妹妹和外甥女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但他仍能感受到陛下对高家的些许疏远。鉴于自己官职不高,若能早日与太子联姻,或许能稍微缓解这种局面。
高相屏屏退众人,独留儿子,指出当前局势并非那么简单。两国关系紧张多年,怎会突然变得如此友好?宇文庹即将返回,却先有庶女归来,她没有名分,不被允许由当家主母监管,却受到陛下的特别关照,住进了穆王府。
而如今,经过孙固忠这一番折腾,即便齐国同意先行撤军,宇文庹的回归也得推迟到明年。利用这段时间,不如彻底处理掉当年的遗留问题,确保不留任何痕迹。
高相的儿子听后,眉头紧锁,显然在思考父亲的话。他深知父亲素来谋略深远,所言必有深意。片刻后,他缓缓开口:“父亲的意思是,宇文滟的归来并非偶然,而是有人故意为之?”高相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冷光:“不错,此事背后必有文章。我们必须谨慎行事,以防不测。盯紧宇文滟,留心她的一举一动。”
皇宫内,陛下正在准备修书一封送往齐国。
陛下说道:“这个老狐狸,肯定是和齐国那个小狐狸商量好了的,算准了朝中有人会阻止他回来,想着干脆往后推推,也好给宇文滟多留一点时间。”
黄公公开口道:“宇文将军归期迟迟未定,太后娘娘也是十分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