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涣一脸诚恳地说:“臣家蒙受天家圣恩多矣。陛下此举不只是让臣一家铭感五内,也是让天下看到陛下的襟怀。有此宽仁圣君,世人自然奋力报国。”
朱见深招了招手,内侍捧来了一把剑。于涣看到它的一瞬,登时愣住了。
“于师傅,这是朕特意令人找来的,昔日皇叔赐忠肃公之剑。”朱见深拿起剑,亲自交给于涣。
于涣又跪下接过了剑。
昔日于谦誓做大明的利剑,不知道今日,谁又是大明的利剑呢?孤臣的剑,会被人接过吗?
于涣把剑也供在了祠堂,跟于谦的灵牌放在一起。
这剑是于谦的,也只会是于谦的。
于涣铺开纸,提笔写起了给辽东的信:“范驹吾友,汝信我已收悉。今圣意宽广,为景泰旧臣平反,汝务必加紧操练,以报皇恩……”
信不长,于涣很快就写完了。不久后,朱见深还要祭祀于谦,命于涣起草祭文。
“卿以俊伟之器,经济之才,历事先朝,茂著劳绩。属多难以驱驰,矢孤忠于板荡。社稷是守,力摧城下之要盟;樽俎不惊,坐镇道傍之流议。返皇舆于万里,维国祚以再安。赤手扶天,不及介推之禄;丹心炳日,宁甘武穆之冤。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实怜其忠。故复卿子官,遣行人谕祭。呜呼!贲华表于重,表清风于百世。卿灵不昧,尚克袛承。”*
这篇祭文言辞诚恳,文采斐然。此番公论已定,天下人都感慨于谦终于沉冤昭雪,今上知错能改,心胸之宽广可见一斑。
而除了为皇帝起草祭文,于涣自己也写了一篇《祭先忠肃公文》。
与官方的祭文不同,此文中相对略写了于谦的种种功绩,而重点描写了父子间相处的点滴小事,读之可见一位谆谆教诲、爱子的慈父,也可透过平实、简练的文字感受到作者对亡父的怀念和心中的悲痛。这篇文章让人们看到了一个“非神化”的于谦,他面对家人时并不是板着脸孔,只会教训这教训那,也不是“孽子”“孽障”不离口的古板老头。
“原来于公还会耐下心陪小儿玩耍,旷澜先生此处描写颇见童趣,写得很可爱。”
“打了五下又不忍心这一处,可谓是写透了于公心中忧子安危、怒其擅专又怜其幼弱之情。”
“我最喜欢的还是文末,旷澜先生醉倒在树下,朦胧间有清风拂来,吹落花瓣盖在他身上,仿佛听到有人叹道‘恐受凉也’。先生醒后,疑心莫非是亡父来看他了。读到此,实在不由得潸然泪下。”
庭有梨树,公在时常醉眠于落花上,为其芬芳也。吾迁居此宅后,亦栽梨树。闻公之冤得雪,大喜,饮于树下,不觉醉矣。朦胧间,觉清风拂来,花覆吾身,有人叹“汝自幼畏寒,恐受凉也”。呜呼!先父有灵,竟来视不肖子涣耶?儿每念及此,不觉泪流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祭先忠肃公文》于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