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成化元年毫不拖沓地过去了,成化二年在许多人的期待下到来。
“大伯,为什么圣人这么说,就是对的呢?”于后一脸认真地问。
于冕无奈地看着于后,再一次耐下心说:“圣人禀赋超人,能看到常人所不能看到的,明白常人所不能明白的。他领悟了天地间的至理,就将其教给世人,希望人们都能被教化,成为更好的人。”
“可他怎么证明呢?他只说要怎么怎么样,却从不说他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所以有经学大家为之作注啊。”于冕试图说服侄子。
“可那都是别人说的,他们说的也不一样。除了圣人自己,谁能判断他们谁猜得对圣人的想法呢?”于后固执地追问道。
“你觉得谁对,谁就对。”
于冕转过头,见是于涣来了,苦笑道:“涣弟,你这么跟他说,还叫他怎么考科举。”
“若是他不想考就不考。大不了做个农家翁,琢磨他的算学去”于涣笑道,“兄长,你随我出来一下。”
于冕跟在于涣身后,看着他挺括的背影,忽然想到了父亲。父亲和弟弟总是只留给他背影,而他怎么拼命地追赶,也赶不上他们的脚步。他们都是那样一往无前,不会为任何事停止前进的人。
“兄长?”
于冕才发现自己沉浸在了思绪里。他歉意地对于涣笑了笑。
“我有一事要拜托兄长。”于涣郑重地说。
于冕也严肃起来:“但说无妨。”
“我到刑部任职后,案件繁多;加上内阁议事,李阁老身体不大爽利……林林总总,事务繁忙。是以我想拜托兄长来将父亲的诗文奏疏整理出书,再写一篇行状,让天下皆知他的为人、为官之道。”
“我的文字,哪里能同你相比……”
“兄长千万不要妄自菲薄,父亲一向认为你是个好儿子,我也认为你是好兄长。常人道‘家和万事兴’,你就像果子的外皮,将我们包在一起。咱们家少了谁都不行。就比如说,要是没有你,我还得再为阿朴请个夫子。”
于冕笑道:“咱们一家人,我教导侄子不是应当的么?何况,咱们家就指着阿朴传续香火……”这也是于冕的心病,他现在膝下有了六个女儿,还没有一个儿子。是以于冕对于后这个侄子极为看重。
于涣无法强迫于冕改变观念,只略提了一句:“女儿也是自家骨血,传后之人嘛。”便转言道:“我这委托,兄长接是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