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看更多好书 离线下载 无网阅读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明]权二代,但抄家流放 > 第16章 于象观金殿对策 景泰帝御笔题名

第16章 于象观金殿对策 景泰帝御笔题名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会试结束后,新科贡士纷纷呼朋引伴,一同聚会。

于涣安安心心待在家里。二侄女于永忻问:“小叔为什么老是待在家里?”

大侄女于永福说:“小叔之前要潜心读书,如今小叔友悌兄弟、慈爱待我们,忻姐儿,你要珍惜。”这拍马屁的功力很有于涣的风范。于永福跟着于涣最久,在他身上学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

“那小叔为什么玩石头?”三侄女于永悦问。

于涣笑着说:“小叔不是玩石头,小叔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

“我就知道,小叔所做必有深意!”于永福连忙吹捧道。

于涣一手拿着石料,一手拿着刻刀,小心地比划着下刀。“小叔要准备一个惊喜,你们可要帮我保守秘密啊。”

三个孩子眼睛一下子亮了,都表示绝对不辜负小叔的信任。这样给她们一种特殊的使命感和刺激感:有一个秘密,只有她们和小叔知道。

时间在于涣“玩石头”中流逝。

景泰二年农历二月三十,朝廷确定太子太保兼吏部尚书王直、太子太保兼户部尚书金濂、刑部尚书俞士悦、工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高谷等等为读卷官,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于谦因其子参加殿试而回避,由兵部侍郎王伟代替。

三月初一,201名贡士走进皇宫参加殿试。

待考生们被导引入座后,今上朱祁钰走了进来。他身穿皮弁服,帽子是乌纱的,前后各有十二缝,缝上缀五采玉石;身上是绛色纱衣,革带上系着白玉佩和玉钩牒。这身朝服应该在传胪大典时再穿出来,他这时候穿这个亲临考场,昭示了皇帝对这科殿试非常重视。有不少人悄悄瞄了一眼皇上,见他十分年轻英俊,气度温和而威严。

“诸生听谕:朕惟自古王道之要有三:道、德、功。然道莫如伏羲、神农、黄帝;德莫如尧、舜;功莫如禹、汤、文、武。此数,圣人者万世仰之,不能易也。伏羲、神农、黄帝之事著于易。尧舜禹汤文武之迹存乎书……伏羲、神农、黄帝曰皇,尧舜曰帝,禹汤文武曰王,其称号之所以异者果道德功,之所致乎抑治教养有隆替而然乎?……兹欲措天下于隆古之世,使皇、帝、王之称惟一而无隆杀之别,亦必有其道乎。子大夫习之于师而得之,于己宜无不悉其说者矣。既承有司宾,兴而来其具为陈之,朕将亲览焉。”这一篇题目就有几百字。简单来说,就是朱祁钰询问,我该怎么做好道、德、功这三者的平衡,以现古之盛世?

题目是由吏部尚书王直念的。等他念完,考生纷纷陷入沉思。虽然殿试一般不会黜落人,但名次也是有些影响的,一甲和二甲不一样,二甲进士出身和三甲同进士出身又不一样。慢慢地,逐渐有人开始动笔。

朱祁钰和众位读卷官一眼就看到了于涣。一是他身为会元,座位在最前面;二是他年轻得过分,在一众不乏四五十岁的贡士当中鹤立鸡群;三是他相貌出众,且极易识别出他和于谦的关系。

于涣一向以有挥笔立就的急才著称,可这次他却迟迟没有落笔。朱祁钰心生好奇,忍不住猜测他在想什么。

其实于涣已有想法,只是有些犹豫要不要写。按照他的推测,读卷官们应该大多青睐稳重的文章;但他的想法恐怕与此背离。他已经有解元、会元在手,如果老老实实写一篇四平八稳的文章,很可能就会被顺势点为状元。三元及第的兆头确实很难得。

思虑许久,于涣还是写道“臣对:臣闻天下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修道德以为功。”他强调,修道、德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实际的功来恩泽百姓。

于涣想着,来此殿上,还是应发肺腑之言以致君上,大不了他也去三甲待着。事实上以他对朱祁钰的了解,这位年轻的皇帝包容性还是很强的。不是谁都能忍他爹那个脾气,还能天天捧着当宝。当初太宗文皇帝就没惯着他嘛。

于涣念头通达后便奋笔疾书。他动笔晚,已经落后别人一截。突然他余光瞥到旁边有一双鞋,定睛一看,这是皇帝下来转了。

“不必多礼,写你的就是。”朱祁钰的声音在他斜上方响起。他这么说,于涣就大大方方接着写。过了一会儿,他听见朱祁钰向自己后面的考生走去。

王直等人看见朱祁钰去看了于涣的卷子,都在心中琢磨圣意。但是紧接着朱祁钰又差不多把考场转了个遍,又令人感到扑朔迷离。

于涣交卷时,殿内剩的人已不多了。他一身轻快地出去,居然在宫外碰到了于谦。“走吧,回家。”于谦说。

于涣猜到他是在这等着自己,一边翻身上马一边说:“爹,您等我多久了?”

“没等你,少废话。”于涣深感于谦真是年纪越大嘴越硬了。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看更多好书 离线下载 无网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看更多好书 离线下载 无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