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涣就深谙他这个心理,他就是那种嘴上不承认又喜欢被人夸的,所以于涣非常注意夸奖他。
都说知子莫若父,知父也莫若子啊。于涣觉得自己确实是大孝子。
以及于涣清楚到什么程度,于谦会真的动怒。所以他轻车熟路地转换话题:“爹,咱们什么时候再一起出去啊?”
“过年的时候吧。”
“除夕不当值了?”
“有年假,可以去买点年货。带上你侄女。”于冕现在有三个女儿了,头一个是邵氏生的,后来邵氏做主抬了一个婢女做妾,又生了两个女儿。
于谦还没急,于冕和邵氏夫妻俩却很急。于涣听说邵氏准备张罗着再给于冕纳一个妾。于谦说:“这种事急不得。命里有时终须有嘛。”于冕说儿子不能让您无后。
“不是还有你弟弟呢?”于谦说。
于冕也不好说于涣并非于家血脉。毕竟于涣上了族谱,这么多年也有感情。
这倒是让于谦忽然想起来,于涣到了可以说亲的年纪了。他无意与朝中其他重臣结亲,就跟儿媳交代让她留意着,看有没有合适的姑娘;还把女婿朱骥叫来了一趟,让他转告于璚英也多关注。
朱骥和邵氏接触的姑娘多是军户出身,于谦倒不介意这个,毕竟他儿媳和女婿都是军户出身。文官一般也是同官宦人家或寒门的读书人结亲,少有于谦这样跟军户结亲的。
没想到这事传出去还有人灵机一动,想着于谦也没有夫人啊,若是嫁过去直接便是尚书夫人,还要给他介绍续弦,弄得于谦哭笑不得。
“老鳏夫,哪里得配少娇娘。”于谦自嘲。他表示自己如今也就是还看顾着小儿子,等于涣成家立业了,他就去住兵部官署。
于涣大惊失色,说不行啊您这不是陷我于不孝吗?咱们家不大也容得下您啊。
其实于涣是想以后分家,他买一套离皇城更近的宅子,让于谦跟他住,这样上朝上衙的也方便。为此他一直在暗中攒钱。
官员不能经商,他就跟之前结识的丝绸商祝永盛商量好,他会帮忙出主意,祝永盛再给他一笔银子算分红。
哪怕他白收下,祝永盛也不会介意,甚至更高兴;于涣这么做就是为了分得清楚,他跟祝永盛言明不能打着于家的旗号行不义之事,若是白收他也不好意思说这话。
分家是有现实考量的,以前家里人少,住这个小宅子还行;以后于冕和于涣都有了自己的孩子,恐怕就住不下了。勉强住下也很逼仄,难免有磕磕碰碰的起了矛盾。还不如分了。
就是不知道于谦怎么想。于涣知道很多老人都不愿意分家,像他们这一层的考虑的就是面子上好不好看了。
事已至此,先读书作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