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说,国子监中的监生在密谋弃考?”姜阑蹙眉重复了一遍,心中已掀起惊涛骇浪。
柏祭酒垂首应下,恰逢窗外闷雷炸响,他的回答被尽数吞没在翻涌的雷声中。
直到这一阵雷声停了,柏祭酒方才又道:“若非王主簿偶然听见有监生在议论此事,只怕下官仍旧被蒙在鼓里。
“否则真到了科举当日,才发现无人应试,恐怕改革之事只会沦为笑柄、付之东流了。”
姜阑的目光移向顾景曈,见他眸色沉沉,便柔声安慰道:“既被我们提前察觉了,已是不幸中的万幸。如今距闱试尚有十日,总能想出应对之法。”
顾景曈终于掀起眼帘,望向仍旧低垂着头颅的柏祭酒:“祭酒大人既然找到我府上来,想必是能想到的法子都已试过了。”
“下官愚钝,虽尽力而为,但实在不能解决此事。”言及此处,柏祭酒的脑袋埋得更低。
“下官尝以威逼,指出阻碍新政的后果,他们却总有理由,不是头疼脑热,就是家中变故;又试以利诱,寻了些课业优异的监生,阐明闱试中选后即可封官,可他们仍旧坚持己见,并不听下官之言。”
“他们自是不会听的。”顾景曈蓦然开口,声音泠然如寒涧。“这些监生都出身权贵之家,凭借家中的关系本就可以平步青云,又怎会愿意以科举取士?”
柏祭酒颔首附和,语调低得像是一声叹息:“大人所言甚是。”
“此事你可禀过端惠公主了?”
“尚未,殿下她毕竟……”柏祭酒抬头觑了眼这位丞相,余下的话犹豫着不敢出口。
此番变故明显是谢党挑起来的,而她毕竟是谢将军谢元清的夫人。
顾景曈知道他在担心什么:“这位殿下为人持中秉正,不必疑她。况且,圣上钦定由她监察,一应大小事务,都不能遮掩隐瞒。
“监生弃考之事,交由我来料理。你现下速去拜见端惠公主,将此事本末、连同你我今日谈话的内容,原原本本地转述与她。
“圣上不欲让我再理科举之事,故而我要出手,必得先让这位殿下知晓——亦是使圣上知晓。你我今日相会密谈,若不主动禀明,反倒让流言传扬到圣上耳中,只怕引火烧身。”
柏祭酒这才明白其中利害,一一应诺:“是,下官明白了,这便去禀告殿下。”
听着二人交谈,姜阑的眉头愈蹙愈紧。待柏祭酒离开后,她方才问出了心中的困惑:“景曈哥哥方才说,这些监生出自豪门,不愿凭科举封官。难道就没有出身低些的,愿意博一博这个鱼跃龙门的机会么?”
“阿阑有所不知。”唤出她的名字时,顾景曈的声音不由得柔和下来。“非贵胄子弟,不能进入国子监求学。”
他摩挲着青瓷茶盏,又补充了一句:“其他官学亦是如此。”
他言语中特地强调了官学,姜阑隐约抓住了重点:“你的意思是……”
“私学。”顾景曈与她目光相接,肯定了她的猜测。“既然他们非弃考不可,那就鼓励私学的学生参加。”
大雨倾盆而落,沉重地打在屋檐上,嘈杂无比。
姜阑感叹道:“谢元清虽被调走了,却不曾想谢党的势力盘根错节,推行科举仍是困难重重。”
“倒也不只是谢党。”顾景曈道,“选官之制变革,动了所有贵胄之家的利益,他们自然要抱作一团、联合对抗。”
他转而望向窗外的雨幕,继续道:“事到如今,哪怕插手科举有培植党羽之嫌,我也不能再坐视不理了。”
姜阑却只望着他。
她听见外头风雨声愈大,飘摇之中,这间屋舍仍旧挺然屹立,岿然不动地庇护着其中的人。
“闱试之日将近,此事不能再拖。”顾景曈吩咐道。“仲明,备车。”
姜阑道:“你的伤还没好,再受了凉,恐要落下病根……”
顾景曈以为她担忧之下必要劝阻,正欲开口安抚,却只听她道:
“披风要穿好,再烧个手炉带上。外头雨大,一定记得撑伞。回来时提前命人知会我一声,我去厨房给你熬上汤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