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夫郎是个小跟班 > 第78章 在路上

第78章 在路上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既已归家,李万里索性留在家里。等过完年再进京赶考。时下村里人对他家好奇得很,不顺路拐着弯都要过来看两眼。

村里祠堂已修缮完,找好夫子,只等年后开学。学堂取名为翠竹学堂,本村孩童束脩收的少,不少人都乐意送孩子过来。

就算以后不能当大官,能在镇上、啤酒厂或者在李家谋一份差事都不错。能识字会算术工钱要比简单的劳力高。

因为跑商张守带走了十几个汉子,李天德在村里招了几个人。

孩子只用交束脩买书本,逢年过节由村里孝敬夫子,学生家里是不用费心的。就在自家门口上学,吃住都在家里。如此一来,费用不算高。学堂现已招收本村孩童十三名。

附近村落的里长听说了,纷纷赶来商量。只是外村的孩童要过来上学,是没有翠竹村的孩童这般优惠的。

不过,总比送到镇上花费的银两少。这几天,几个村的里长刚跟翠竹村里长商量好。只是其他村子到底没有翠竹村富裕,能送孩子上学的不多。

朝廷的赏银,两个金锭子留给李万里。张守带走六个。余下两个,一个给何玉收着,一个拿去换白银。

李家额外给村里学堂捐了五十两,用来购置桌凳等。余下的银两留来备用。按李万里的意思,可用于资助翠竹村的“贫困家庭”上学,或者奖励学业优秀的学生。

这五十两换来山民的教育权。他们可与其他村子一样送孩子来上学。只是,没有翠竹村孩子的待遇。束脩不仅要贵些,逢年过节还要自家备礼给夫子。

但山民不在意,能读书已经很好了。山民一样可以科考,只是他们没钱送孩子上学堂。有些书院甚至不肯收山民孩子,怕孩子闹事。朝廷对外是一视同仁,但民间的歧视无时不在。

等改完户籍,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现在,他们也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差。新房子住着,餐餐都能吃饱。虽说是主家的房子,但顾真一家都住在这。他们也不怕被赶走。

让所有人意外的是,山民居然把适龄的孩子都送去学堂。翠竹村有些人家虽然有余钱送孩子上学,但怕读不出什么浪费银钱,想攒着盖大房子买牛,或是攒着给孩子当嫁妆聘礼。

见山民如此,村民还以为是得了李万里的吩咐。毕竟都是李家的工人。山民比他们还穷,怎么比他们还舍得?

现在最要紧的不是攒钱买地盖房吗?不知不觉中,村民和山民竟已融为一体,不再排斥山民在附近盖房。

等村民去问,山民说是自己的想法,想让孩子识字。山民的孩子少,适龄的不过六人。

虽然不是李万里的吩咐,但不少村民回去思索后也决定送自家孩子去读书。总不能别人家的都识字,就自家的目不识丁。将来找工都抢不过隔壁家的。

翠竹学堂一下又新增了八名学生。加上外村的三个,正好三十名。这规模都赶上青山书院的开蒙班了。

学生多,里长想分成两个班。两个夫子,一个叫识字,一个教算术。上午甲班识字,乙班刚好学算术。下午反过来。

里长整日忙里忙外,近来忙着准备给两位夫子准备年礼。虽说人还没来,但双方已经谈好,过年这种大节要提前准备好。礼多人不怪。

知道李万里要备考,里长攒了些学堂的问题找个饭后的时间过来问他。得到建议又高兴地忙碌去了。

里长看起来又比上次老了一些。村里发展得好,他的事不少。看着头发半白的里长,李万里感慨万千。除了在子女身上犯过糊涂,里长绝对是个值得信赖的里长,一心为翠竹村。

学堂的事情忙完,时间已经进入十二月。山峰已经变黄。唯有山脚下的竹林依旧翠绿,给天地间带来一抹生机。

张守等人已经走了半月有余,越往南走天气越暖。远处的山走近了又走远。与青山县不同,越往南走水越多,树越绿。

他们有时会路过一些城镇进去补给。镇里的人都好奇地看他们,他们也好奇看向对方。

这是一种很新奇的体验。彼此都在想,这人是干嘛的。可是,他们不交流,擦身而过就不再想起。

到一些大城池,张守会售卖一些竹荪出去,打响名气。让这里的人知道,往北走有一座能卖山珍的小镇。

有些城池与青山县完全不一样。有他们完全不了解的习俗,会祭拜他们不认识的神灵,还会有他们没见过的吃食与货品。

可惜外地的吃食十样有八样吃起来总不那么合口味。一方水土养一方胃,他们的胃已经习惯青山县的饮食。

张守最感兴趣的就是各地的特色货品。其中有座小镇以麻布出名,全镇十个有八个都是穿麻衣。

据当地人所说,麻衣耐磨,吸湿,夏天穿着凉快。当地的麻衣与青山县不同。青山县的麻衣就是穷人穿的,越穷越麻。不止穿麻衣,精神也麻了。

在张守印象里,麻衣粗糙磨皮肤。穿不习惯的人要磨一磨才行。

可这里的麻衣不同,细腻,摸起来不扎皮肤,竟还有染色的。

在青山县,谁会给麻衣染色?都穷得没衣服穿,谁会这样做?到底与青山县不同。

张守起了心思,越往南走越热。那是不是越南的人越喜欢麻衣?麻衣再精致价格总比布衣便宜许多。张守当即买下十匹麻布。

只是过了麻衣小镇,又过了几个小镇,依旧没有找到出手麻布的时机。

南方城池有与青山县一般,穷人穿麻。这里的穷人根本不需要穿起来舒服的麻衣。要的只是价格便宜。

这批货成了烫手山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