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月,李家的杂货铺终于正式开业。
李星和考虑再三,决定取名为“李记山野杂货”。牌匾是何二舅做的。“李记”二字连成一笔形成一个半圆。山野杂货四字板板正正。牌匾下边雕刻着错落有致的竹林。
开业当天请了舞狮队、杂耍来表演,敲锣打鼓、放鞭炮引得不少路人围观。
听说开业打折,不少人涌进店内。多数人都是瞧个好奇,转几圈又出去了。
马坤带着同窗过来捧场。一群书生围在门口没进去,“马兄,这人太多了。”
他们是读书人,怎能与众多叔婶挤到一起。这山野杂货店出乎意外,各种人都有。以后若都是这种环境,他们也不愿意来了。
一群书生站门口,门口的其他人好奇地盯着他们看。
李星和赶紧从人群里挤出来。他从侧边拉开一道门,“这道门后是专门卖文具的。各位学子可由这道门进。”
多数书生都愿意给年轻貌美的哥儿面子,纷纷跟着马坤走进去。
与左边人挤人不同,忽略隔壁的喧嚣,这边环境还算清幽。中间一堵高高的木柜把店铺一分为二。这半边,木柜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文具,就单独的笔盒都有十来样。室内有桌凳可供他们歇脚。角落里还摆着一盆生机勃勃的文竹。
马坤看向木柜上用红绳挂成一排排的竹签,这是他与李星和结缘的竹签。
“这两边有小门互通。开业人多,小门没开。众位学子若是想过去旁边瞧个新鲜,只管叫我开小门便是。”
走到大门口从另一边进去不过数步,但李星和还是特意解释一番。
门口一堵木柜,开业后会移到墙边。
很快,有学子发现亮点,“店内可是有竹荪售卖?”
李星和直接端来一个竹匣子,里面垫着柔软的方巾。九个正正方方的格子里躺着优美的竹荪干,大小相差不多,形态完整。
“这是礼盒装,一盒九株。售价为八百文一盒。普通装的要小点,三百文一克。”
马坤马上说要订两盒,“万里兄曾送过我。我娘让人跟老母鸡一块炖煮。熬出来的汤鲜美无比。现在想想,竟是有些馋了。”
能让马坤嘴馋的食物想来味道不会差。随即也有两位学子要买礼盒装。见状,又有四五位学子要买,不过他们买的是普通的。
竹荪价贵,普通装的称重后免费送精美小竹篮。提着也有面。
另一边的才算真正的杂货,买的人不多,毕竟一个竹篮竹筐可以用很久。不过大头都是靠竹荪、文具。书生愿意买单,那今天开业就算成功一半。
李星和给书生们介绍各种文具。不管李星和说什么,马坤都一个字:买。其他学生或多或少也跟着买些。
马坤提着两盒竹荪和满满一筐文具回家。
马父对着竹荪沉思。这两盒竹荪论品相不比前头李万里送的差。人工种植若都是这种品质根本不愁卖。前头李万里送竹荪过来,马父就猜到对方有意合作。只是没想到现在对方不但不上门,竟然自个开店售卖。
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
马坤在一旁不敢吱声。他以为李万里生他的气,不愿与他家合作了。
这话,马坤不敢对父母说,只能在一边装哑巴。
等人群散去关上店铺大门。一家人挤在后院开始最快乐的时光——数钱。
今天开业,李天德和何玉夫妇也过来镇上,顾千阳休假也过来帮忙。
“今日大家都累了,不如我到外面买些吃食回来?”张守自己避开。
等张守回来,一家人已经数好钱,每个人脸上都喜气洋洋。
吃完饭,李天德夫妇和何玉要回翠竹村。
明天,李天德会带白玉英过来。白玉英有身孕不适合竹林的工作,李星和最终决定让她来杂货铺上工。
杂货铺工作不多,平日他和白玉英两人足矣。顾千阳跟他们住,有空会过来帮忙。白玉英厨艺不错,平日还能做下饭。
顾鼎很赞成,镇上大夫多他更放心。而且,李星和在伙食上不会亏待自己。白玉英跟着也能吃几口好的。除了身子不便做不了重货,其他的事白玉英都是抢着做。
最开心的就是顾千阳。
以前下班后都是自己一人呆在宿舍。现在不一样,有李星和陪着。两人手头都有钱,又都是爱吃之人,经常约着吃东西。除了孕妇不能吃的,每回都会给白玉英带。
顾千阳忙着不亦乐乎,连最爱的写信都有好几日不曾动笔。
秋,不少商队从北方赶回南方。不然等冬日落雪,路不好走,想走也走不了。一年奔波在外,就靠这趟货物。
翠竹村所在的城镇,虽然在商队南北路线上。但小城镇没有特色产品,不少商队只在此地补给,却不会在这里做生意。
越往南方走,北方带来的货物才会越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