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夫郎是个小跟班 > 第31章 文绣院

第31章 文绣院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我能照顾好自己。你不用时时过来,耽误功课不好。”李秋水说。小时候是她照顾两个弟弟。现在弟弟个头比她高,反过来照顾她了。

“姐,你不能再继续洗衣服了。”

“你在陈家本就受蹉跎。来县里,每日忙着洗衣做工。经年累月如此,你这手还怎么拿针线。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的绣艺也是。再这么下去,等纺织厂招工,你这手艺不定还在不在。”

李秋水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世事艰难,得有饭吃才能想下一步。她身上最后一两银子,是自己的底气。是回家的盘缠。她死也不能动。

可在县里,吃喝烧柴都要钱。她每日忙着洗衣也只能换一顿饭吃。下个月房租还要发愁。每日都在琢磨,明天怎样能赚多一两文。

针线,已经好久没拿起。

但是,李万里要读书。李星和没出嫁,家里要备他的嫁妆。她不能在县里什么也不做,吃着花着家里的银钱。

李秋水安抚道,“我知道你担心我。不过,我自有打算。我们之前说好的,等纺织厂招工。如是实在等不到,明年我就不来了。”

“我知道姐姐不想花家里的钱。但我们是一家人,不分你我。来县里不过一月,姐姐消瘦许多。过年,我还不知道怎么跟父亲母亲交待。”说完,从怀里掏出银票。

李万里打听过。朝廷在县里成立专门教授刺绣的学校——文绣院。只是,从文绣院出师要两三年。文绣院不收学费,但也没工资。相当于自负住宿吃饭费用,去文绣院当学徒。期间,劳动所得归文绣院。从文绣院出师,可以去当绣娘,或到纺织厂都行。

想去文绣院的人很多。只是两三年伙食费不少,不少人舍不得银钱送姑娘、小哥儿去。若是男子,去学门手艺,可以养活一家人。姑娘、小哥儿送过去学成,嫁出去就是别人家的。费力不讨好。穷苦人家送不起,送得起的人家,谁会让姑娘去做这些。

虽然打听好了,但李秀云肯定不会去的。光是租小院,两年就要十二两。这哪是学艺,这是要命。所以,李万里一直没提。他急着卖酒方,也有这个原因。

有卖酒方的钱,李秋水可以安心学艺。李秋水是和离过的人,有一门手艺立身最好不过。以后自己单过也能养活自己。

李秋水和离回家后跟着认了几个字,但她没见过银票,“这是什么?”

“银票。一张一百两,这有八张。”

“八百两?”李家从他爷爷辈开始,不知道存没存到八十两。李万里一下掏出八百两的巨款。

“在家那段时间酿的酒,酒方我卖给酒楼了。”

李秋水,“把大公鸡喝醉的那次?”

李万里点头,给李秋水细细算起账来。以两年为例,李秋水继续租在这里,两年房租十二两。加上吃饭,三十两足矣。他现在有八百两,绰绰有余。

李秋水为三十两心疼不已。十两银子足够他们家好吃好喝过完一年。现在,她在县城要花掉三十两。不过,在家不用付房租,不用买柴火,不一样。县里花钱如流水。

李万里又说起其他打算。八百两,家里盖青砖房,买头牛,李万里赶考的盘缠、李星和的嫁妆,都够了。

李秋水再一次感受到八百两的份量。八十两都不敢想,八百两太多反而失去实感。现在李万里这么一说,一下有实感。

二十两可以买一头大青牛,八百两可是四十头牛。我的老天奶,谁家能养四十头牛。

李秋水同意去文绣院,“没等你中举,姐姐就沾上你的光。”

李万里笑笑,这是原主,也是他,科举的意义。现在,除了李家人,还有顾千阳,都想他们沾光。

文绣院每月月初都有招生,每月十个名额。

九月末,夜晚已经有一丝丝凉意。

人靠衣裳马靠鞍。两姐弟空闲时出去逛街。李秋水买了不少针线、布头练习。

县城有专门的街道卖布料、首饰。绫罗绸缎,滑润光滑。这里找不到粗布麻衣,最差的布料也是棉衣。农户人家舍不得穿的棉衣,在这里分成好几种。粗棉、细棉、素棉、花棉,差一点的粗素棉一摞一摞堆在柜台上。

李秋水感慨,“样式真多。”有些衣料李秋水不认识,看着金光闪闪。

李万里叫来小二,“劳小二哥介绍一番。”

他们从街头第一家进去,逛到最后一家,太阳已经高高挂在头顶。李秋水听得津津有味,第一次知道布料有这么多种。哪种布料适合裁哪种款式,要注意些什么。

给李秋水买一套青色的细棉衣裙。考虑到月初到文绣院,不好穿打补丁的衣服,李秋水才肯买。原来想买两套换洗,李秋水只肯买一套成衣。另外买浅绿的细棉布。李秋水打算仿制青色这套衣裙,再做一套浅绿的出来换洗。

最后还挑些棉布打算找镖局送回去。他们家已经好多年没买过新衣。李天德和何玉不挑款式,考虑到两人要下地,给两人挑了耐磨的粗棉。

李天德就差长在庄稼地里,整天搬搬抬抬,衣服磨损快。给李天德挑的是两身深褐色的,另外买多半尺。多出来的半尺,预备留来缝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