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照片?
还强调是现在的照片?
何巧巧稍来了点兴致,为了打发时间,开始胡言乱语:“什么意思?你小子不会暗恋你姐吧?”
沈随:跟室友吹牛姐姐是演员,他们不信。
何巧巧无语嗤笑:你是大学生?还吹牛,幼不幼稚。
沈随:......
何巧巧眼轱辘一转:要照片也行。你回答我一个问题,我就发给你怎么样?
沈随说:什么问题?
何巧巧想了想,还真问了个自己挺想知道的事儿:老实讲,你是不是很讨厌我?看我不爽?
沈随回:没有。
何巧巧眯起眼:实话?
沈随:嗯。
沈随的确不讨厌何巧巧。
因为过早的体会过人情冷暖,他深知每一个小的群集,都是庞大的人情社会的缩影。
先后顺序,气场脾性,都是可以影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因素点。
而何巧巧对他的态度、转变,全都以姜南蕴的立场为出发点。那他又能从什么角度去讨厌呢?
如果有天,有如他一样的外来者试图侵占这一份温柔,他只会比何巧巧更甚。
“叮咚”一声,消息提示音响起。是何巧巧传来的一段视频,并嘱咐别流传出去。
看着许久未见的熟悉背影,沈随眸光暗了暗,敛下几分乖戾的燥郁。
加载过后,他点开来。
何巧巧的构图很有味道,拍摄的角度大概在窗户边,露出镂空雕花木框一角。视频的前两秒有轻微抖动,也稍有些过曝,如进入幻梦之中的短暂眩晕。
很快调整好角度,画面变得清晰。
正值午后,金光涌动的点点灰尘里,女人穿着贴身的纯黑色针织衫,长发挽在耳后,耳垂上坠了一只样式复古的珍珠耳环。
短短几秒,轻易构建出了秋日暖阳下,宛如从中世纪误入现世的,极具韵致的女孩。
微电影一样,镜头从她背脊纤瘦的蝴蝶骨越过肩侧,擦着几缕碎发来到她的身前。
视线里出现了她白皙修长的指节,正落在钢琴键上。
指尖在光影里不断跃动,音符自她手中快速流淌,不紧不慢,轻盈欢快,如小春日和里悠然蹁跹的蝴蝶那般,恰如其分。
沈随的眸子凝住,再挪不开眼。
那天下午,他不知道来回滑动了多少遍的进度条。次数多到在寝室午睡的苏亦清实在忍不住探出鸡窝头,冷郁又暴躁:“沈哥是有转系去学音乐的想法?”
沈随扬起那张无辜:EXM?
苏亦清看得更加郁闷:“没有你听那么多遍?”
沈随眯起眸子:“难道弹得不好听吗?”
“那倒不是。”苏亦清解释:“家里一个小表妹,之前为了过校考,一直在我耳边弹这首曲子。”
他只是稍作回忆,表情立刻变得痛苦无比,无不虚弱地说:“理解一下,实在快听吐了......”
沈随神色稍霁,继而问:“所以这首钢琴曲叫什么?”
“......好像是肖邦的《蝴蝶》?”
“好。”沈随说,完了将声音调小,然后又点了重放。
苏亦清:“......”
好什么好?
我问你,你在好、什、么?
......
而另一边,一曲终了,姜南蕴在这轻快的曲调余韵里,回想起了看小说时带给她的感觉。
与《蝴蝶》截然不同,小说是那种潮湿的蓝冷色调,好像狂风大作、暴雨随时就会倾袭下来。
可细细咂摸,又觉得似乎正是因为这样的反差,反倒让人徒生出一种屋外正台风过境,屋内却兀自安宁、欢欣的孤独之美。
姜南蕴新剧饰演的是一名钢琴艺术生,她有些钢琴基础,因而在试戏时得了便利,成了最早定下来的角色之一。
虽然位居二番,但严格意义来讲,这应该是一部双女主悬疑网剧。
由小说《昆玉》改编,编剧请的还是原书作者。
知道有原著,姜南蕴立马就将小说给看了。还因为过于投入,不知不觉就熬了一整晚的夜。不止睡眠面膜白敷,眼霜也白用了......
小说的篇幅其实很短,全文只有十几万字,但是几条线的搭建、重要人物的塑造以及最后的连续反转都令人沉浸其中,让人不得不感叹作者太太的脑子果然和普通人的不太一样。
这是一个关于两个女孩抱团取暖,自救的故事。
小说主线以女主1的视角展开,作为女主2的姜南蕴实际上拥有并不算多的戏份,但在戏剧比重却是占了绝大一部分。
故事发生在千禧年间某个平凡的早晨,那年,宋白沨15岁。
身为钢琴补习班的一员,宋白沨因为过于瘦弱的身体和温吞的气质,一直是受人忽视的存在。
一场巨大秋雨,街道积水,补习班的老旧钢琴也终于不堪重负,绷断了弦。补习班通知放假三天。重新上课,平日里总在班级作威作福的王崇却没有来。
再次得到王崇的消息已是半月之后。
工作人员在垃圾场里发现了一具无头男尸。
垃圾场环境脏乱,热量也高,这让尸身的损毁极其严重,几乎失去了尸检的意义,故而只能将希望放在了那颗消失不见的头颅之上。
找到尸体后,警方第一时间进行了身份确认。确认是王崇后,开始对其生前的生活环境进行摸排调查。
首先排查的就是补习班众人。
宋白沨亦在此列,却是最先被排除嫌疑的其中之一。
原因无他,只因在同学们的供述之中,她是个软弱、其貌不扬的憨包。还因为严苛的家教,每日都只能掐着点往返于学校、补习班、住处。三点一线,不得怠慢。
所有人都将她边缘化到了极致。
而同班的另一个女孩,那个明媚张扬的天才少女江之菱,则被列为了重点怀疑对象。
在学生们的口中,王崇曾对江之菱动过“那种”心思,却几次因为忌惮江之菱那开了武术馆的父亲而诸多忍让。
他们说,一定是王崇在对江之菱做那种腌臜事的时候轻敌,被她反杀了。
警察问,那尸体是怎么出现在垃圾场的呢?江之菱都没成年,还能把大块头王崇搬过去?
他们言之凿凿讲,那就是江之菱在杀了人之后找上了她父亲,她爸帮她埋的尸!
宋白沨听见过在练习新谱子时,同学们对于江之菱毫不吝啬的夸耀,拍着马屁求技巧,也听见了他们在警察面前时句句恳切的痛毁极诋。
一个江之菱的小跟班在此刻突然冒头,义愤填膺地说他看见了犯罪现场!
他说,人就是江之菱和她爸爸杀的!
法检还没结果,在作案证据十分不足的条件下,警方暂且信了孩子们的口供,并根据供词开始不留余力地调查和江之菱有关的一切。
也正是因此,与江之菱自幼相识,搬家经年,才与之重逢的宋白沨重新进入了警方的视野。
那时候,江之菱同宋白沨还不在一个钢琴补习班。一直到警方查出宋白沨被排挤欺负时,总会看见江之菱的身影,才确认两个女孩确实是认识的。
也是因此,在众说纷纭的风暴旋涡里,两个女孩成为了人们口中“小小年纪,心思狠毒”的存在。
......
至此,如果没看过原著和剧本,姜南蕴会觉得王崇就是江之菱和宋白沨杀的。
因为再后来,王崇的头终于还是找到了。
出具的尸检报告里,王崇生前曾经受过剧烈撞击,但头和脖子的分界处又有凝血的割痕。
像被利刃划开,却又跟死者身体遭受的撞击对不上号。
因此,法医那边也迟迟不能确定王崇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警方迟迟破不了案,谣言愈演愈烈,人们更加相信是两个拥有昆山片玉般感情的女孩合力将王崇杀害,并完成毁尸灭迹的动作。
他们将故事传得绘声绘色。雷鸣暴雨的夜,教室里斑驳掉皮的墙壁,女孩们下了死手的手法......
但读完剧本的姜南蕴知道,王崇并非死于两个女孩之手,而是侵犯未果、走出补习班后的一场意外车祸。
而司机,正是补习班的钢琴老师!
在警方的调查下,补习班老师因为无法偿还的高额赌债妻离子散,只靠教钢琴勉力维持生活。
那天,又输了钱。
他愤懑于老天的不公,感叹自己今日的手气着实不佳,一瓶一瓶地往嘴里灌酒。终于,他醉了。
他决心最后再搏一把,用他手里预备卖车还债、刚拿到手的定金款。却在驱车去往赌场的途中,意外撞死了人。
认出是班里的学生,他意识到自己绝对不能丢了补习班这份工作。
那之后,恐惧压过了人性。
真相几经波折,终是浮出了水面。
在没人的班级里,王崇确实想要强上了江之菱。他不知道,宋白沨没走。
宋白沨用那截断掉的钢琴弦勒得王崇像孙子一样求饶,跪在地上保证过后会主动退课,她们才饶过了他。
而那名口口声声看到了犯罪现场的学生看见的也并不是江之菱父亲,正是他们的钢琴老师!
这部戏无疑是有争议的,无论从哪个方面。更别提选角。
尽管大家的审美并不趋同,姜南蕴也是绝对跟其貌不扬搭不上边的。
会不会被喷不知道,就算不论选角,除开剧中案件本身的讨论度。
校园暴力、赌博、受害者有罪论、天赋论与努力论、家庭教育......随便拎出哪一点,这部剧带来的社会话题恐怕也够网友们对线几百个回合,还不带重样的。
只是姜南蕴会认为作者想表达,导演想呈现的,或许还有那句经典的“他们连地下室的颜色都说出来了,可是,我家根本没有地下室。”
她也有注意到作者太太在故事的几次转折里,多次极隐晦又刻意地穿插了那些吃瓜者的言论。
是不是也是想表达:在“自以为的真相”面前,旁观者们自然可以披上正义旗帜,去讨伐为恶的那方。可在那样不分黑白的正义感面前,他们所行的卑鄙之言,未尝不也是在释放其本心里的恶吗?
正义感从来都并不是,让一个人合理去对他人恶言相向的伪装面具。
做完批注,姜南蕴又跑去找编剧聊感想。
又是一通长谈,回到自己房间,姜南蕴真心觉得这个饼丝毫不差于国内那几部待播的高成本电影。
它是真的有点香!!!
不但演技能得到锻炼不说,估计连身价也会跟着水涨船高。
也难怪何巧巧会这么重视这个本子,亲自跑来盯梢。
弹完《蝴蝶》,姜南蕴自己确认了两遍视频,又给指导老师发过去,得到一个“很不错,继续保持(大拇指emoji)”的回复。
小姑娘神情认真,鼓着脸自顾自点了点头。
就这么一瞬间的事,愣是被何巧巧给抓拍到了。
听见闪光灯的声音,姜南蕴视线望过来。何巧巧于是冲她扬了扬手机,指了指屏幕里的她,明媚一笑:“你也就这种时候还算有那么点稚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