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已经到了秦王政八年,而赵政也已经二十一岁了。
也到了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时候。
这日,赵政召集了一批能臣到这章台宫来议事,殿内烧着炭,那火光温暖使得殿内如春。
李斯对于扫六合的谏议是:“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拔荆,东以弱齐燕。”(这段话出自《韩非子》,但在历史上有异议,包括《战国策》里也有内容雷同的文说是张仪所作,后世说作者是谁的都有:吕不韦、李斯、白起等等等等,我就当它是李斯说的好了,这是同人,还是在网文界里最末等的bl,别挑刺,跪谢。)
而尉缭提的是破坏六国合纵攻秦的计策:“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
远交近攻、离间人心,这些话嬴政上辈子就听过,他还听尉缭说他刻薄寡恩,可他明明对其以礼相待,再恩遇不过。
这世间再没有比他对能臣更好的君主了,试问那些功臣有哪一个不是身居高位得以善终的?又有哪个落得了飞鸟尽、良弓藏的地步?
至于他死后的事,便不是他能够决定的了。
不过这次其实是由嬴政来说服他们同意秦王亲征六国的,当然不是现在开口,而是要让对方意识到秦王之能,不仅在于治国用人,嬴政轻笑:“那诸卿以为,韩赵二国该先攻哪国?”
李斯答曰:“臣以为该先伐赵,今廉颇已故,赵国已无猛将,且佞臣郭开当道,致使良臣斥疏,百姓心离。
且大秦曾于长平一战大获全胜,理应一鼓作气。”
尉缭献计道:“臣以为李大人所言甚是,我们可以派舌辩之士前往燕赵二国进行离间,使二虎竞食。
等燕赵二国战事正酣的时候,我大秦再以援燕的理由伐赵,彼时定事半功倍。”
王翦接话道:“二位大人说的不错,然长平一战我上将军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余万,赵国国力大不如前是不错。
但是后来我军也曾伐赵,败多胜少,可知为何?”
嬴政轻笑:“赵国四十万余户人家失去了他们的亲人,遭受如此坑杀。
国弱又如何?没有比这更心齐的了。
正所谓‘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出自《道德经》,简单来说就是哀兵必胜)。
奸臣当道,但赵国未必没有志士仁人。
你们别忘了,赵国还有一位戍守在北疆抵御匈奴入侵的将军李牧,他曾用计一举歼灭匈奴十万余人。
若赵国危难,焉有不用之理?
更不用说赵国更兼具太行山,那是一道天然的关隘。”
身为秦王的近臣,自然知道秦王对于赵国那是恨之入骨,如今有作出了这样一番说辞,讶异之余李斯也明白了秦王的意思:“所以王上的意思是先伐韩?”
嬴政摇头否认道:“不是先伐韩,而是时机未到。
趁这个时间打个韩国下来玩玩。”
嬴政言语微顿而后又道:“尉缭说得不错,的确要不吝钱财避免六国合纵之势。
这个重任就交给姚贾去做吧,寡人将寡人的佩剑赐予你,另资车百乘、金千斤,代寡人出使六国。
几年之内就不必回来了,事成以后寡人封你个大官做做,并另有重赏。
至于赵国的李牧……”
嬴政想说让顿若去,他当然爱惜李牧的将才,只是这么一个人为敌国将领还是要尽早除去才好,只可惜这么一个人物要死在腌臜的政治斗争之中了。
言语未毕,听得元严入内禀报说殿外有一人求见秦王。
按理来说,秦王与诸大臣在殿内商议要事,元严是不会进来的,嬴政问他:“你可问过他是谁?”
元严的神色稍显为难:“约莫比王上还要年轻上几分,他说他来找王上要口饭吃。”
嬴政了然,他已经知道是谁了,这才过了半年不到,是当真吃不起饭了,还是坐不住了:“你去叫他进来吧。”
元严应声退出殿外:“诺。”
随后步入殿内的不是甘罗还能是谁?
见他仍是一袭粗布白衣,青丝用木簪束起,颇具少年意气,见殿内场景后看向秦王乂手一拜:“见过王上。”
嬴政玩味地看着甘罗:“要饭要到王宫里来了?”
甘罗不以为意,同样满含笑意地看着他:“那王上的意思呢?”
“自己找个地方坐吧。”嬴政示意甘罗坐下,而后向众人介绍道,“这是昔日我们秦国最年轻的上卿——甘罗。”
甘罗早已不是那个十三岁的少年,如今长成,的确许多人都认不出来了,甘罗笑道:“各位大人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