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秦王扫六合[嬴政水仙] > 第35章 第三十五章,不抱但是可以牵手手

第35章 第三十五章,不抱但是可以牵手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秦国兴兵伐赵过数次,早在秦昭襄王时期,那年大秦用反间之计使赵国用了“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而我军主将为白起。

长平一战,秦军大胜,直逼赵国都城邯郸。

我军势盛,本有机会一举攻下赵国,只可惜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楚国亦派春申君黄歇援之,楚、魏、赵三家联合齐力解了邯郸之围。

后六国合纵连横,秦军节节败退至函谷关。

若六国勠力同心,秦国自然可破,可谁都不想打破这种平衡,他们救的也不是赵,而是他们自己。

弱国献地割城,一步步地被蚕食,而强国逐渐势甚,这样的平衡总会被打破。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掺杂着无数的利益纠葛,更何况是国与国之间?所有的盟好与敌对都是暂时的。

只需稍加挑唆便可分崩离析,而百年来秦国吃了不止一次合纵连横的亏,这也是为何如今秦国的说客奸细遍布其余六国的原因,宁愿提前花不小的财力物力养着那些人,总好过他日再来一次合力伐秦的牺牲。

若其余六国合力伐秦,无论秦国是胜是败,都要付出不小的牺牲,届时又是长久的休养生息,不是说秦国经不起,而是没必要,因此他们当然要杜绝这种可能性的发生,也不能将荡平四海的责任寄托于后人,谁知道秦国的后人中会不会出一个如当今赵王那般昏聩之人。

若可能,赵政恨不得将所有的事都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做完。

还是那句话,兵马未动,先行的不止是粮草而已。

如果战事是从两军交战开始绸缪的话,那未免也太迟了。

说来好笑的是,也是因为当年的长平、邯郸一战,当时的赵王想杀了当时在赵国为质的子楚,吕不韦协助子楚逃回秦国,子楚抛妻弃子,留下孤儿寡母东躲西藏。

这白起的《阵图》与《神妙行军法》嬴政已翻阅了数遍,因为皇帝陛下立志亲征六国,害得赵政被被迫也学会了不少排兵布阵、奇门遁甲之术:“你说若是当年长平之战,我军战胜没有杀那几十万降卒,后来的邯郸之战,结果是否会有所不同?”

“白起一生征战,为大秦立下不世之功,晚年的结局却令人唏嘘。”嬴政将竹简束起归回原位,“都道白起长平一战,所造杀孽太重,这是因果报应。

其实当时赵军被围困,数十日粮草断绝,后主将赵括被杀,赵军不得已而降之。

当时若不杀之,则有两种情况,

一是释放这些降卒,可这样他们会重新加入赵国的军队对大秦造成威胁。

二则是为我所用,可我军伐赵,我军是客敌为主。

后续粮草供应不济,根本养不起这几十万降卒。

同时还需要分出大量的兵力监管这些降卒,可我军还要继续攻邯郸,这显然不合理。

其实长平之战,我军也损伤惨重。

数十万人不是个小数目,他们若想做些什么,我军只会腹背受敌。

为将者最忌讳的就是仁慈,既不能收为己用,便只能坑杀。

可惜的是将相失和,曾祖父又听信了范雎的话,未能一举攻下邯郸,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也就有了后来六国合纵连横之事。”

嬴政言语微顿,似有些嘲弄:“后来曾祖父数次请白起出山伐赵,白起数次称病不出。

没了白起,还真攻不下邯郸,秦军一败再败。

而白起也就有了后来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几十万将士的背后是几十万家庭,那次坑杀令赵国元气大伤,但也因为国仇家恨让他们上下齐心,致使秦军屡次战败于赵。

但赵国在几十年内无论如何也无法恢复到往日的强盛。

嬴政告诉赵政:“木已成舟,王上,没有那个假设。”

四十余万人,赵政难以想象那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场面,他哪里亲眼见过,只在竹简上读过:“那如果你呢?会这么做吗?”

而后是漫长的静默,嬴政回了句:“不知道。”

事已至此,也只有不知道了,或许他们会做出和白起一样的选择,也或许不会……

不过此次伐赵,是佯攻,成蟜没有伐赵的心思,王翦也不会有。

等成蟜反叛,王翦再拿下他便也师出有名。

而在今岁秦国最要紧的事其实是秦王政的及冠礼,秦王及冠并非小事,那祭礼宏大不逊于蜡祭。

“你说现在成蟜在哪里等着呢?”随即赵政话锋一转,又道,“不过要寡人说这吕不韦还真沉得住气。”

“吕不韦有野心,但也足够小心谨慎。”嬴政倒是不以为然,“他为大秦做了许多实事,也注重自身的名声。

这么多年都过去了,也不在意再等上一段时日。”

“他想成为管仲,可他到底不是管仲。”赵政嗤笑道,“寡人也不是齐桓公姜小白。”

“王上可真是,这世间多少王公子弟的理想就是像齐桓公那般成就一番霸业。”嬴政调侃了句,“可只有你——犹嫌不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