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在宴会遇见景元泽,闻竹便格外留意有关景氏的任何消息。
消息传入闻竹耳中时,她并不惊诧,反倒是心中石头落了地。
“景彦?之前曾听闻他的贤名,”林彻翘着二郎腿,手上照旧是一壶酒,“他本就有名,官家初登大位,励精图治,寻贤才推心置腹,也是常有之事——倒是你,怎么这么上心?”
闻竹手撑着头,静静沉思。
他们正处于汴京城南林彻的宅院中,林彻不修边幅,居所同他在太学的廊屋如出一辙的拙陋。
不怪林彻想不通,景彦初入京,一切未露端倪,就算在上一世,景彦也是因另一件事而名声大噪,现在还没到时候。
闻竹抬头:“官家为何突然召见景公,朝野可有什么议论?”
“你这话甚没头脑,”林彻放下酒瓶,“又不是什么稀奇事,哪有那么多人盯着。不过——”
沉思片刻,林彻忽地抬眼,凹下的眼眶中闪过精光:“你倒提醒了我,当年汉昭烈欲谋大事,故请孔明出山。景公在知府任上不过半年,皇帝便急着召见……新皇初登基又年轻,正是要做事的时候,只怕——”林彻眯着眼睛,放下翘着的腿,端正了身子,“你难道觉察出了什么?”
闻竹耸了耸肩,不置可否。
她不过借着时间差,较众人提前嗅到一丝风向。信息终究太少,她一时也难解其中奥妙。
她反问林彻:“景公此人,有何不寻常之处?”
“其人刚正,恬淡名利、遵纪守道之名自不必说,无人不知。若说非常之处……景公曾开坛讲学,于经义上一反古人沉滥之调,颇有独到见解。”
说到此处,林彻眼中多了几分敬意。他因着职位缘故,早也曾读过景彦的几篇文字,心中甚为赞同。
难道是召来主持编书的?
闻竹猜度,心中又起了疑惑。照上一世景彦升官的势头以及天子宠信,总不像只为编修几本经义。
“没别的了?”
林彻白了她一眼:“国朝这么多臣子,当我是神仙?”
闻竹没有回嘴,目光盯着桌面,不知在想什么。
林彻啜了一口酒:“算了,容我喝点酒,才有心想旁的事……”
按林彻的性子,这算是答应了她。
她这才笑了笑,欣喜谢过,道说不叨扰他休息,起身告辞。
“慢着,”林彻忽想起什么,一双眼睛审视着她,“你最近转了性儿似的,揭发了姓贾的,又不顾自身救了那纪二郎,连唐直讲都成日夸你文章好——”
“怎么,弄走那人后,胆子越发大了?”
林彻狐疑不是毫无缘由,她之前过于谨慎守拙,平白埋没了自己,最后也没落得好结果。
闻竹也不避,冷冷一笑。
“世间哪有一成不变的事,更别说人了——我之前也听父亲说,先生曾经,也并不爱喝酒呢?”
林彻沉默,嘴唇翕动,终究未发一言。
…………………………
入夜,倚红楼前车马行人络绎不绝,门口揽客姑娘一水儿的姿容秀丽,身段绰约,钗环玎珰,夜色朦胧,几人恍若仙子。水袖一扬,柔媚一唤,伴着楼中的幽幽丝竹声,直要把行人的魂儿都勾了去。
帘动,卷起一阵香风。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
倚红楼顶层一间宽敞阁内,姚十三郎收回向窗外眺望的目光,亲手为对面的中年士人满上:“郭公,尝尝这儿的蒲桃酒,虽非绝佳,偶尔一饮,倒别有滋味。”
中年士人面容严肃,沉默良久,也不去接那酒杯,抬眼看向姚十三郎,似有揶揄之意:“十三郎究竟风雅惯了,倒显得老夫杞人忧天。”
郭宾上午方进宫面圣,满腹怨气从何而来,姚贯心知肚明。
姚贯也不生气,见他不接,便低头为自己满上:“郭公宽心,左不过官家召见外臣,”姚贯挂上谦和的笑,“官家的心思,谁能比您这位国舅清楚?”
姚贯存心试探,觑着国舅郭宾的神色。
二人在青楼大谈政事,实是格格不入。
姚贯是贵客,鸨母特为其在楼中辟一处安静之所,郭宾的人守在门外,连一只苍蝇都放不进来。外间男女嬉笑、丝竹管弦之声几不可闻。
“老夫岂敢妄测圣意?”郭宾抱臂于胸,眼神晦暗了几分,“今日一见,景氏果真是个麻烦人物。”
同汴京大多士人一样,姚贯也曾听闻景彦年轻时的旧事,道是个执拗之人。
姚十三郎起了探究之意,笑得难以捉摸:“嚯,得郭公如此评价,某倒是更好奇,这位景学士,究竟是何等人物。”
景彦进京不过半月,初次面圣便授翰林学士。近来官家宠信更甚,许之与参政、枢相同列奏对议事,竟显露出几分天子近臣的光景。
今日郭宾入宫奏对,景彦也在其列。议的不过是讲筵礼仪的微末之事,景彦似存心与他作对,多次驳了郭宾的动议。
郭宾思及今日情形,嘴角冷笑更甚:“景氏貌似诡辩之徒,顶着儒者之名,以申韩之术蛊惑君心,出言更是令人惊骇。官家年轻,易受别有用心之人蛊惑。”
听闻此语,姚贯盯着杯中的酒液,挑了挑眉,轻笑道:
“天下英雄能人何其多,或许他是个人物,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