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白月光是我非我 > 第22章 好起来了

第22章 好起来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很久没有大清早在厨房里忙活了,天冷,但屋里头热气腾腾的。厨子擀着面条,粗面细面他都要备上一些,甜粥咸粥在瓦煲里温着,各色包子也早就蒸好了。

昨日来人说,公子带回来的人爱吃些精细吃食,厨子还让自家婆娘做了些点心,豌豆蜜、莲子羹、包心酥、枣糕什么的都有。

想起自家婆娘,厨子揉面都更带劲了,家里要添丁。

这孩子他本来养不起,外头都是难民,水淹过后今年几乎颗粒无收,哪敢再生养。好在京城里来的官能顶事,眼瞧着这日子是一天比一天有盼头,厨子这才回心转意叫自家婆娘留下这孩子。

春怡今日也不用伺候公子,许明霁一个人全揽下了。

王玚有些发愣,他的嘴角还有没消的红意,阿明……吃了许久。

许明霁在温水里浸湿帕子,替王玚擦脸,触及唇珠,笑闹:“公子,这里很软。”

“阿明,也是软的。”王玚仰起脸,不甘示弱。

“我有一物,绝不会绵软。”许明霁弯下腰,鼻尖蹭着自己喜欢的王玚的耳垂小痣,“想要公子一试。”

论脸皮的厚度,自然是如城墙般结实的许明霁更胜一筹。

挥手让春怡等人退下,王玚由着人借更衣之名上下其手,他失笑:“放肆,谁试谁的?”

两人如何黏糊交颈,春怡都当睁眼瞎,这狐媚子愈发不知规矩,白日里头也净干些羞人的勾当。

不过许明霁敢只身南下追随公子,倒是让春怡大有改观,倒也不完全是以色侍人的玩物,这情意当做不了假。

府里小厮来报,杜鉴书请见。

无事不登三宝殿,这州府大人突然拜访所为何事。王玚不紧不慢地让许明霁替自己穿戴好,才悠悠地去前厅会客。

许明霁对外仍旧乔装,还是那副“端庄的丑”模样,但多了一个被王家收编的幕僚身份,时时跟在王玚身边。

“后生可畏啊,将门之家的子孙果真是一表人才。”

杜鉴书见人便拱手相迎,没有分毫被晾起来的愠色,反而笑脸相迎,拿出了一副长辈的和蔼模样。

“杜大人无须多礼,南江之灾尚未结束,今日可为此事而来。”

“这是自然,我心系百姓,夜不能寐……”

话里话外全是情真意切,杜鉴书无非是在哭诉南江一带的财政难以为继,他这个父母官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他面上做派却依旧富贵,此番来见,美名其曰给诸位带来了见面礼,一匣子东珠,价值不菲。

李大监在宫里什么珍宝没见过,这一把东珠流光溢彩实乃上上品。可放在眼下,倒像是用民脂民膏浇铸的血汗珠,这南江烂透了。

几人轮番打太极,许明霁却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杜鉴书今日未穿朝廷服制,一身常服锦衣富丽,贵气逼人。

可为何他抬手时不经意露出的里衫,针脚凌乱,肉眼可见的粗糙,这不合理。

杜鉴书今日是来送粮的,这批陈粮早就该下放各县赈灾,可他不过小小州府,人微言轻,拗不过谢家的势力,连句话都带不出南江。

谢家在南江旁系众多,人人都想分一杯羹,都疑心自家是不是少拿了好处。因而本可以尽早控住的水灾,被层层搜刮过救命钱财后,莫说粥可浮筷,连有没有几粒米煮水都难说。此前所剩无几的救济粮是杜鉴书暗里省下的。

谢家老母自然是收到了京城儿子的来信,自以为收敛了许多给王家那乳臭未乾的小子让道。可当土皇帝惯了,本想给个下马威便算,哪知这小子上来就要打要杀,她呸,也不看看这里是谁家的地盘。

要人?她快入土了哪里离得了人。

要粮?谢家一清二白哪里有余粮。

加之在泗州的旁系天天来她身旁吹耳边风,说是儿子远在京城哪知娘亲在自己家受了天大的委屈,断不能让别家的人来此作威作福。

今天杜鉴书能来送陈粮,还是他家娘子的功劳。杜娘子连月拈针引线,绣下的仙桃祝寿屏风甚得谢家老母的欢心,她说着些讨巧的话祝贺,不经意间提起。

“可惜京城来的人催得紧,老让我分了神,不然定能让谢老先生您早些日子瞧见妾身的拙作。”

“不打紧,杜娘子有心便好。”

谢家老母指使着孙媳妇左右搬弄屏风,看得她心旷神怡,“不过是些米面罢了,他要便拿去,整日扰人真没规矩。”

“谢老先生慷慨,那小子不懂礼。”

一群人嬉嬉笑笑的,好不热闹,那几匣子东珠就是谢家给杜娘子的回礼,谢家老母说每每见杜娘子都是那几套行头,小家子气,不行,要她多换些花样才好。

不然她儿子在谢家当她侄孙的陪读,都会丢面子。

杜娘子深感得幸,谢着恩退下的。

此乃前话,眼下杜鉴书送粮送到了他可信之人手里,告辞时脸上的笑容都真了几分。

李大监随手查看米面,新陈交夹,是他如今绝对不会入口的东西。可他穷苦过,深知对流民来说已是难得。他得王玚点头,便立马张罗着下派米粮。

许明霁同王玚说了杜鉴书身上的异状,王玚也告知许明霁王家探子收罗的信息。

杜鉴书确实不像是什么好人,搜刮百姓的事没少做,他本一介寒门学子,当上州府纯属偶然,如今家底丰厚,无一不出自民众身上。

但也难以断言杜鉴书是个坏人,他为官近十载,手里几无冤假错案,且官居高位也无甚亲戚也跟着他“一人升天鸡犬得道”。相反,此次南江之祸,杜鉴书的表哥还因抗洪救民牺牲了,那里的乡里乡亲都主动为其吊唁,皆穿白衣戴纸花。

莫非,这是一个贪婪的好官?

米粮仍有缺口,但南江一带也并非全是各为己私之人。

王玚常上街巡视,有日遇上了乡贤结队主动拦路,几人带着大家伙自发募捐的银两与药材,尽己所能想为家乡做出些绵薄贡献。

“大人!我们一介草民做不得什么大事,可留了家里的口粮后,还有所余,皆在此处了。虽显单薄,仍万望您收下。”

“我本被关在城东村子里,日日昏沉不见光,身边死病不知几何。留着一口气没曾想京城里来了神仙,有药治病还有粥喝,如今还能做些活计换钱,这是刚领的铜钱,也请大人收下!”

“大人!这是我家的一袋碎米,也够一人吃上几日,收下吧大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