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九韶心头浮起疑云。
办法已经给了,江中丞这话倒像是挑刺?
楼外,雪下落的声音静谧无比。
陆东楼听了他这番古怪的辩驳,脸上全无愠色,像是早有预料。
他提起酒炉,为对面之人倒酒,热气刹那间翻腾而起。
楼外,无边的夜色已经悄无声息地包裹而来,陆东楼抬头看了一眼,满室只剩下几根蜡烛的熹微光芒,他的目光也变得深邃。
夜间的风冷上几分,陈九韶不由打了个寒颤,坐在火盆边。
三个白云铜大火盆已烧得遍体通红,扑面而来的暖意让人心中的郁气都疏解了片刻。
陆漕台的酒倒了一半,忽而抬眸。
“中丞的新政进展如何?”
陈九韶猛地一怔,不知漕台为何忽然挑起这个话头。
江朝宗接盏的手微微一顿,又很快接过。
他脸色变了变,语气中似有怒意,“你未免管得太宽了吧。”
火红的炭发出轻微的爆裂声,窜出一缕沉闷的香气。
陈九韶坐在原位,低头看着那闪烁的火星。
陆东楼的语气越发温和,“新政涉及漕粮中转加耗,本就是部院运粮之事其一,陆某身为漕运总督,理应过问。”
江朝宗看着他,冷冷一笑,却沉默不语。
大雪纷纷落下,江河畔的船只已然不见。
大约这么冷的天气,船夫也已经受不住了,纷纷收楫回岸。
陈九韶没有想到,这顿饭竟然是以一种别样的沉默告终。
走出酒楼的大门,脚底软绵绵的,还有些不真实。
酒楼上,雪水敲击灰瓦楞,发出清脆声响。
化掉的冰棱噼里啪啦地落下,打在地上碰出沉闷声响,听得人心里一堵。
陆东楼面色微沉,步调不紧不慢。
风雪穿街巷而过,吹乱了他的头发,渐成迅猛之势,那蓝灰色道袍逆风纷飞。
陈九韶快步跟上,手中握着的那把伞摇摇晃晃。
两人上了马车。
车内的茶水已煮沸,车夫扬起鞭,马车在雪地里飞快地跑了起来。
车厢正中,放一方紫檀木案,案下是一堆被翻得乱七八糟的账册文书。
木案上摆着一把茶壶,木案旁立一只香炉,那香炉中烧的不是香,而是木碳。
陆东楼在炭火上暖着他那双手。
指甲盖干净透明,修长却粗糙的手指缓缓伸展开。
淡红的炉火微光照映出棱角分明的侧脸,他一言不发,却带着不怒自威的气势。
陈九韶的额头沁出了薄汗,“卑职已经看过汛兵营和江口的船,已不足三十艘。”
陆东楼“嗯”了一声,悠悠坐下,静静地炉中的碳燃起。
陈九韶撇过头,忍不住问道:“江巡抚所图究竟为何?既要明年造船事宜分付于浙江船厂,如今及早借他船,他还不答应?”
陆东楼笑了笑,笑声格外沉闷,“他惦记的是朝廷批下的造船银两,几艘船又怎能入眼。”
陈九韶一愣,目光中透出几分了然。
江朝宗的新政“火耗清库”,用意是减少田税加耗。
其中最要紧一条是“设立各府县置立仓场,将一应税粮俱收于内,见数拨运”,意在减少运粮官从中盘剥牟利。
如今新政伊始,兴建仓储、调派人手,正是用钱之时。
至于地方贼匪,在他到任之前积弊已久,可浙江连年天灾洪涝,这些盘踞地方的贼众本就难以根除。
巡抚的任期又是不定的,短则半年多,多则一两年,江巡抚初来乍到,若想在任上做出一番功绩,施政务求一个“快”字。
他须下一剂药,还须立刻见效,于是实施新政便成了最好的出路。
“咕嘟咕嘟”紫檀木案上的茶壶烧得通红,白茫茫的热气浮在半空,好似一团棉花。
陆东楼按着一块湿布将其取下,倒两盏茶,递过去。
茶香清甜,茶色金黄透亮,是桐木关的正山小种。
陈九韶眉头依旧皱起,还在想方才之事,他接过茶,思忖着道:“年关之际、行客往来最是频仍,如今江口船只不足,只怕届时会出乱子。”
“那就正好。”
陆东楼看向他,声音格外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