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悦写文用的笔名是曾用名辛悦,上班时她愉快的摸鱼,哦不!是一边读研一边写文;小说爆火对作者本人没有影响,完全没有,辛悦出名关刘悦什么事?老师宠学生,知道她天赋高自学能力也强,并不怎么多管她。反正她勤奋心里也有成算,平时老师们只要知道她看完了一批教参,就会随意考一下刘悦掌握了其中多少知识点;然后把新的名录丢给她;去图书馆自己找书来看就行了。直到一位研究甲骨文的教授苦于没有中意的学生,偶然在图书馆发现看书看得物我两忘的刘悦;感觉她很合眼缘,想招揽她到手下一起研究,结果在系主任那里被她的带教老师喷得很是难堪。人家也郁闷,我不就是看不得你们糟蹋好苗子你们根本没正经教人家;平时就让学生自己泡图书馆。明明没人管,也不重视她,纯粹是放她羊的么,也没听说这孩子在读期间写出什么有分量的论文,我就是看她图书馆一呆就是一天;至少学习态度端正,才想趁机挖个墙角的。还没怎么着呢,你们这群教古典文学的人就立马组团冲我骂骂咧咧;搞得我像是存心跟谁过不去似得,至于嘛?实在太可气了!运动过后,老师之间的纠纷多少避着点学生,盖因以往的师道尊严已经寥寥无几;再不维护着点,情何以堪哪!抢学生这事说大不大,骂人的被骂的当事双方都觉得丢脸,所以并没声张。是以这场争执她是后来才知道个一鳞半爪的,当时完全不知情。甲骨文之于刘悦跟哲学没差,她暗自庆幸还好有老师们出面帮自己拒了;反正有编制和工资,她在快活摸鱼的同时开始考虑研究生学业要不要延毕。
八零年代是一篇文章吃一辈这种作者最后的黄金时代,刘悦觉得后世写文章的不易出名并不是江郎才尽;而是因为资讯太过发达,不然影视公司也不会从网络小说里找故事改编成电视剧,捧出了一个接一个的流量大咖。没看就算流量爱豆们偶尔上个热搜榜,也不过各领风骚几天甚至几个钟头。用观众们的说法,流量们因为长得好看才能让人多看几眼。才子才女们鲜有容貌过人的,还是不要出来辣眼睛了吧,我们对一篇小说感兴趣;就好比吃个蛋一样,不过一个蛋而已吃就吃了,难道还非得要知道这个蛋是哪只鸡下的不成?何况后来各类大大小小的文学网站不知凡几,一个写文章的想出名;得花比这会儿多得多的精力也未必能成事,最多是小范围的为人熟知,比如给影视圈提供故事的作者之类。刘悦只想拿写作当闲暇时的消遣,并不想专门做这类工作,她的印象里八十年代中期部队实行过军事现代化改革,史称百万大裁军;因为裁军以陆军为主,很多历史悠久的部队也在被撤编之列。多年的教育给了所有华国人清晰的认知,中国军队历来是党指挥枪,特别强调部队的纪律性;据说不管哪支部队遭到撤编,当时作为这支部队的最高指挥官的将军们,只要军委命令一到,就整顿军容、集体肃立;认真听来人宣传达军委命令,接受命令之后;领导们保证会绝无二话的立刻传达下去,然后,将军们带头摘下帽徽和军装上刚戴没多久的将星肩章,裁撤之际讨价还价谈待遇这种事,是根本不存在的。紧跟着,他们最后一次行使自己作为领导班子的权力:着手告别军营的善后收尾工作,先是有条不紊的分头安抚所在部队干部战士的情绪,确保上级命令及时传达并且执行到位。最后,安排原本负责这些的各类专业人员,准备好历年的账册等候跟军委派来接收的人对接;要求他们认真负责的完成军营里各类物资的交付,不带个人情绪的站好最后一班岗,这在共和国军史上是何其悲壮的一幕?初闻这类消息时刘悦并不以为然,及至几世轮回见过世事无常,才明白共和国军人的不易,由此格外敬重这些铮铮铁汉身上那种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奉献的精神;所以更愿意以今后有能力给伤残退伍军人提供帮助为目标,努力干出一番事业。
刚刚拨乱反正,人们压抑了数年的向美之心;正在小心试探着告别满眼的黑白灰绿和不合体的宽松,酝酿着即将喷发出的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刘悦瞄准的就是目前还没有的时尚类杂志的出版、发行这个缺口,既能开时代先河,也能带动服饰业的潮流;还可以开拓新的就业渠道,这样一举数得还能达成自己助人的愿景。她把目光盯住了各大中学校的校办印刷厂,这种厂子成立初衷是响应领袖号召,为本校学生学工而设的生产基地;顺便还能为一些本校员工没什么文化的家属安排工作,其主营业务原本是印语录、宣传册和教参之类。学校本身的员工工资、科研经费以及经营所需各项费用、一向都是靠国家财政拨款来支付。到了八十年代初,计划经济逐渐被市场经济取代,物价涨了,来自上级财政拨款的数额却没有相应增加;学校自己都不够钱用,根本腾挪不出余钱来支撑三产。这种没办法挣钱的厂子,就因没有业务来源且又失去了经济支持只能关停并转;厂子关闭后里面的设备、配件、生产资料和办公用品这些资产或闲置或变卖,厂房则收回另作他用。基层员工本身就是编外的临时工性质,自然被就地遣散,管理层原先都是隶属学校总务部门的正式工,到校办厂工作算是外派人员;工厂关闭后,除了下海闯荡的,几乎全部回学校等待重新安置。刘悦认为找个这种小厂子连厂房带设备全部盘下来,再挂靠个正规出版社搞个正式刊号;拉几个懂怎样办杂志这一行,并且还能干编辑、校对、发行这些活的人组个编辑部,然后招些印刷工人,印刷装订就齐活了。怕就怕好容易弄到刊号,拉起班子找品牌赞助化妆品,借服装、再找来模特发挥创意,姿态百变凹造型、让摄影师辛辛苦苦各种拍;然后是写文案、筛照片、审稿、定稿、排版印刷的一番心血,成了一场空忙。因为一个杂志编辑印刷得再怎么好,要是卖不掉也完蛋;搞到刊号纸张能把杂志批量印出来不算本事,印多少最后都能卖掉,刨掉所有的开销能赚到钱才算真本事。
刘悦写作时间不长,成绩却相当惹眼;特别是电视剧的播出时段,可以说是万人空巷了。作为编剧,她的笔名也就顺势很受广大观众的追捧,因为前两部小说都被影视化且很成功,加上作者本人学的是中文专业;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作协理事们经过多方考量,一致同意吸纳她这个后起之秀。加入了作协,刘悦就有作家这个名义;从此也算是个专业作家了,名声对她即将开始的创业,其实也是一个助力。她找着一个老师情绪好的日子,跟他商量自己想搞点副业,盘个校办印刷厂好办时尚杂志用;以后条件成熟了也可以接其它业务,老师顿时就心情不好了,特别的痛心疾首----好容易找到个天赋异禀的学生,她还想着不务正业!刘悦一再跟老师保证自己绝对不会放弃本业,还把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的想法原原本本的告诉了老人家;老师感动于学生的赤子之心,再三思虑之后同意弟子一心二用,并表示会鼎力支持。他先否决了刘悦盘本校印刷厂的想法,理由直截了当----总务处那边水深,人员关系有点复杂;不是我这个书呆子,你这个学生娃搞得定的。我这边倒是有一家印刷厂,厂子规模不大,原先是大厂为子弟学校办的学工基地;后来被独立出来了。本身连管理层带基层员工就没多少人,设备也有点落后了;不过做彩印杂志还是可以的,估计整体盘下来要不了多少钱,假如你感兴趣的话我可以帮你牵牵线。当然感兴趣,老师面子大,刘悦跟在后头去交际;让喊人就喊人,让请客就请客,这样真心没花多少钱,现成的小规模杂志社还就支棱起来了。万事开头难,刘悦划下道道,杂志的封面、内页不能太花俏,男女模特的妆面强调清新自然;摆拍的姿势基本中规中矩、大方舒展即可,服装略有曲线就行。总之,要考虑到群众的接受程度和国情,不能有出格的地方。刘悦想了又想,现在说是提倡思想解放,可是已经封闭了那么多年的观念;不是那么容易解除禁锢的,有好多东西还是不合适放到现在登出来。几个人商量以后发现这么东减西减的,能用的内容就不多了;凑出个月刊可就有点为难,决定暂时还是做成季刊比较合适。考虑到国人的阅读习惯和购买兴趣,先一年推出四期、要是印出来的都能卖掉就已经很可以了。于是,一份影响了几代人的杂志诞生了,除了现在比较少涉及的时尚服饰,内里介绍的内容还涵盖了各地风景名胜和地方特色美食、趣事逸闻,杂志很直白的定名为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