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清风过山岗 > 第15章 第 15 章

第15章 第 15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老辛家一拨人这边正合计着呢,赵丽琴心知没她说话的份,索性依旧闷不吭声站在角落,并没有伸手抱回儿子。边听边默默在心里盘算着:这么些年知青一批批离开城市下乡去,当时也没觉着走了的人多啊?这有了可以回城的政策以后,下乡知青猛的呼啦啦一起回了城,看着人的确太多。娘家那边从农村回来找不到工作的有好几个呢,到时候让他们过来帮帮忙,顺便也学个手艺,自家省了工钱,回头他们自己也好支个摊子挣俩钱?她这就好比看见天上飞了个鸟,还没打下来呢;你心里头就划拉着是清炖还是红烧了,不得不赞一句果然是个人才啊。也是刘悦不了解她的想法,不然真得先笑为敬了;刘悦瞄了一眼赵丽琴,这个嫂子跟辛亮也算绝配。都属于读书不多,有自说自话的本领且相当强大的逻辑自洽能力,是实力不详遇弱则强的那一类,好在她愿意听从辛亮的。赵丽琴作为女人,还比辛亮多了个本事,既撒得了泼、也装得了乖;至于怎么选,端看哪一种情势对她有利。刘悦深知这种人未必成事,可要是她想破坏一件事,跟手拿把攥似的;分分钟有一百个主意,并且能迅速实时到位。准确的说,是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她做不出的各种方法来达到她的目的,既然辛亮拿得住她,也就毋需多虑了。刘悦拍了拍巴掌:咱先得把之前动我东西开我屋的账了了,再来说说今后如何做买卖的事。辛亮两口子闷不吭声,刘芬芳点点头道应该的。刘悦没客气,让他们赔五百,现时可以算是一笔不少的钱了;她知道辛亮两口子挤挤能掏出来,虽不至于伤筋动骨倒也肉疼,她故意要这个数是为了给这两口子长点记性。看着辛亮一副心疼肉也疼的样儿,刘悦一开心,就开始照死里忽悠傻哥哥了:也不是我得理不饶人,实在是替你着急啊,大家伙儿原来什么样咱就不提了,现在赶上好时候了,以后还会越来越好。现在有车能搭你不上,你过了这个村可就真没那个店了;到时候别人吃香喝辣的,你只有干看着的份儿。咱家里这摊刚我给你算过账了,信不信在你,我就多说一句;就算咱家真有家底儿,顶了天也就千儿八百的,再说这些钱还全在爹妈手里攥着,他们自己也得花罢?轮到你头上能有多少呢?且给不给你还得看他们高不高兴,没得强讨恶要吃相难看的惹到家里其它人,你说可是?我觉得人应该把眼光放到家门外看看去,打个比方哈;打个比方举个例的你也好理解,要我说一分钱它不多吧?全中国几亿人,全世界几十亿上百亿人得有吧?你要是有本事在不犯法、不违规的情况下,让这世上每个人都肯自愿给你一分钱,想想到你手上的这些钱还能数得过来不?做人咱得有格局,眼光要放长远;不要太计较一时得失啊我的哥。看着辛亮跟打了鸡血似得,摩拳擦掌的准备实现挣钱大计,能这么快搞定傻大哥,刘悦在心里给自己比了个剪刀手,哦耶!一个和谐温暖的家,首先得做到杜绝内耗、向外发展;刘悦趁机建议他们不要每天数钱,做一个信箱大小的木头盒子装上锁,钥匙让刘芬芳拿着。先预备好第一天找零的钱,然后收到的钱只留下一分的硬币找零用;其它全部投入木盒,钱盒一个礼拜或者一个月一开。大家一起数钱会更透明些,也比较有成就感;她还提醒爹妈记得扣除成本后再说分不分钱的事。成本包括自己家先垫钱,一次性添置的那些锅碗瓢盆之类、还有灶具、案板、这些工具类,制作食品需要重复购买的面粉、油、这些材料费;雇人干活要付的工资以及有关部门如果上门收的管理费都是成本,在场的除了婴儿有一个算一个都觉得是个好主意。

刘悦最后还是没跟家里说她的处女作就要发表的事,刘芬芳已经退休,这个假期跟妈妈的朝夕相处已经让她明白就算彼此是亲人,相互间的悲喜也并不一定相通,自己要是兴冲冲的说了,也不过是换得几句搔不到痒处的溢美之词。倒是回京后跟编辑大姐相处颇为愉快,不出意外的话,这个朋友算是交下了。七九年刘悦大二的时候,边境打响了自卫反击战;社会各界都在关注着有关战场的报道,同学找过来问她的时候,刘悦觉得学生会出面组织的,去医院慰问伤员活动有点仪式感,也就答应参加。他们这些天之骄子每天安稳坐在窗明几净的课堂和图书馆学习的时候,所虑不过是食堂饭菜不合口,手头补贴不够花;老师讲课听不懂,同班或者同宿同学不好相处。而这些穿着军装的同龄人们,正在边境线闷热潮湿的猫耳洞里;随时顶着敌人炮火和偷袭,还要忍着闷热的天气下身上总是干不了的汗;暗处的蛇虫鼠蚁带来的痛痒,物资运不上阵地时挨得饿,汗湿的衣服没水洗甚至洗澡水都没法保障,人人身上一股馊臭味儿,只有下雨才能趁机在雨里冲洗一下。就这样他们苦中作乐不曾后退也不曾抱怨,依旧无怨无悔的;用青春和热血,在为捍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而坚守着阵地。亲眼看到伤员们的那一刻,她突然明白一旦阶段性治疗结束,这些伤残士兵们出院后;大部分人已经不适合留在部队服完兵役,他们即将面临的是退伍和安置。其中有一部分人还需要安装义肢以及康复训练,国家的确会以最大的善意对待这些为国奉献的青年们;可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因为整体经济基础薄弱,政府能为他们做的实在有限;这是客观事实也是没办法的事,不存在刻意薄待谁的意思。刘悦不由陷入沉思,当时光荏苒、硝烟散尽,人们眼中他们现在身负的英雄光环颜色尽褪之后;面对今后几十年经济发展带来的物欲横流,和国企下岗潮,在生活不便和经济压力这些实实在在的困难面前,面前这些人生刚刚开始,就从炮火硝烟里活下来的年轻的士兵,未来尚有几十年的岁月;他们该如何带着残缺的身体,在历史洪流的裹挟中安然无忧的渡过漫长的余生?这个时候刘悦突然就体会到了: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沉甸甸的分量,她迫切希望能为这些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做些什么;在这一天,她终于找到了自己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从现在起搞实业,为了好在以后的雨天里;给曾经负重前行的人们撑上一把伞,尽自己所有的能力做大做强。从医院回来受到震撼的她,开始动笔写第二篇小说了,这一篇的立意类似于后来影响力很大的一部小说《高山下的花环》。

八十年代初,大学生还是块金字招牌,由于大学有十年不曾招生,人才断档使得毕业生基本都能分配到一些看起来就很好的工作单位;学校和成绩好的能进各部委、省部级各机关单位、研究院(所)、重点大学,学校和成绩一般的也能进省级、市级各类事业单位及大型国企。因为学位制还没有建立,而本专业人才缺失严重;在师长们的运作下,刘悦修满本科所有课程的学分得以留校。她有教师编制但不参与具体工作,直接进入刚刚恢复招生的研究生课程算是带薪读研,刘悦在读书之余还要跟着老师做课题,相当于后来的硕博连读。她的处女作也有电影厂找来联系影视化事宜,这个时候还是计划经济,作品被改编上银幕;对作者来说只有荣誉和象征性的一点劳务费,真心没有多少钱的。刘悦看中的是电影的国民影响力,当然不计较这一点得失;她有意无意的跟来人提及正在写的第二篇,这是热点,不出意外的被识货的给预定了。刘悦以极大的热情赶着文稿,一个礼拜几万字的中篇就完成了:她写的这篇小说主人公是个大院子弟,受所在环境和父兄的影响;从小想当兵,看见士兵训练的时候经常会跟在后面一起练,很有点自发养成的军事素养。中学毕业后,被父亲以军人子弟不能搞特殊化;更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上山下乡为由送去插队当知青。她在文章里并没有同其它知青文一样,特意强调环境艰苦、环境闭塞和知青跟村民之间的对立。而是描述这两者间的友善互动,笔下气氛很是和谐温馨。主人翁在同伴和村民的帮助下很快融入乡村生活,因为分不清苗跟杂草被怼;也因为干活不偷懒很受好评。在秋收的时候,他为了救人;看准时机用叉秸秆的钢叉,捅死了一头下山的野猪,得到了大家伙的感激和称赞。也因为救人这个英雄事迹,他被生产队和公社武装部推荐光荣参了军。刘悦写这篇文章把三分之二的篇幅和着重点,放在显示出主人公军人生涯的一系列的小故事里:虽然他在新兵连的时候也闹过笑话,跟战友也产生过一些矛盾,但不妨碍他在部队如鱼得水;因为本身就底子好进步神速,很快升到排长。跟随所在部队参战以后,他带领的排表现良好被选为尖刀排,在战场上他胆大心细屡立战功,带领的排任务完成度超高战损却是最小,结尾是主人公跟随所在的参战部队撤下战场后;和排里幸存的战友们一起,带着很多平时舍不得买的烟酒吃食作为祭品,去烈士陵园跟长眠此地的同袍告别。刘悦越写越上头,可以说是灵感爆棚;写完校对好,她索性直接送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那位大姐手里,想先听听专业人士的反馈。大姐一口气看完,让她稍等,自己就跑去找主编想插队让这篇小说尽快跟读者见面。这篇文也让主编印象非常好,里面有矛盾、有冲突有情感还有高那个潮。也没有一味只说好的不谈问题,回避这个年代确实存在有关系的走后门不下乡;一些已经当了知青的,不肯安心待在农村参加劳作,总在想办法回城,还有些农村干部对知青吃拿卡要这些客观存在的矛盾。主人公也不是什么高大全式的人物,但文章很有生命力,整体开朗向上且诙谐幽默,吸引人忍俊不禁的想一直看下去;主编也是没忍住一口气看完,让刘悦一阵好等。这一通等的很值得,主编拍板拿下一篇没什么新意的伤痕文学,把这篇顶上去,这一期在一个星期后因为这个中篇爆了,不得不单把这篇提出来做了个特刊单卖,加印了再加印。电影厂那边闻讯过来商量,问能不能把两篇小说合在一起改编成电影;刘悦认真表示不合适,两篇文章主人公性别不同,强行融合拍出来,短了会容易模糊侧重点,长了的话搞不好就线索交代过多看着有点乱。倒是可以两篇合在一起再加点人物和内容拍成电视连续剧,电视剧可以用第二篇主角的成长为线索,来穿起知青们在农村插队时发生的一个个小故事,就比较讨巧。这样,也使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更加丰满一些,能回避这些可能存在的问题。要是真能拍的话,让这部电视剧成为知青群像的故事,来表述这一代大多数人的经历:从最初城市里中学毕业、青涩懵懂的男女学生;到响应政府号召离开自小生活的城市,成为插队的知识青年去天南海北的偏远农村,在那里他们一呆就是许多年;逐渐退去了学生气,改掉了骄娇二气和一些小毛病,学会适应完全不熟悉的农村生活,也学着在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多年后,他们中大多数人还是回到原来的城市,又重新学着适应城市生活,有考上了大学的、去当兵的、进了工厂的、还有一些人留在当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多年艰苦生活的磨砺,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然成为了有担当的一代新生力量。至于男主角前期在农村知青点生活,后面当兵去了也不是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其他人口头讲述男主角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间信件往来交流的方式来逐渐展开这些线。时下内地还没有电视连续剧,来人是个有事业心的,听了以后很受启发,觉得这既是创新也是弘扬主旋律的好事,赶紧告辞回去跟领导商议不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