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维是一年前来的苏勒瓦拉神殿。
算起来,他已经进过古佛寺遗址十几次了。
“费小姐,听说你们中国人有很多信佛,我在YouTube上看到你们中国的佛教建筑,非常宏伟,只是似乎从没见过我们印度教。”
上山的路上,拉维找话题继续聊天。
虽然现在印度早就废除了种姓制,但这种制度千年以来已经深入人心。
他是高贵的婆罗门,家境自然也优渥,可以见识到印度贫民一辈子都接触不到的东西。
例如网络。
跟在拉维后面的纪初桃漫不经心点头,心想中国要是建一个林伽庙,恐怕头天晚上建好,第二天早上就只能看见一堆废墟。
无他,无论是外型还是教义都太恶心了。
“的确是这样,拉维先生,我想这可能是佛教在我们国家历史很长的缘故。”
纪初桃嘴上还能耐心回答,实际上人已经开始四处观察。
上山路才走到一半时,她忽然感觉手被人握住。
转头看去,只见身后的小哥微微抬了抬下巴,示意她看山下。
纪初桃不明所以转移视线,透过已经低矮的树冠,望向山下的苏勒瓦拉神殿。
这一看,她瞬间一愣。
他们站的位置海拔大概一百多米,说高不算高,但已经能将苏勒瓦拉神殿尽收眼底。
可真正让纪初桃惊讶的并不是神殿。
而是透过树冠,她竟然看到了远处布巴内斯瓦尔的一些建筑。
拿出手机,将地图调整成3D卫星模式,纪初桃发现娑罗双圣林山竟然就横在布巴内斯瓦尔的北面。
山脉游西北延伸至东北,主峰位在正中,两侧山峰逐渐降低,形成环抱之势将整个布巴内斯瓦尔围在山脉之中。
北方在传统风水中被视为“玄武”,如果城市以这样一座山脉为依靠,便是“玄武靠山”。
这样的山可以阻挡北方的寒冷气流和邪气,城市带来稳定和安全感。
古代城市风水讲究“山环水抱”,古城最好的位置便是位于一片开阔的平原或者盆地之中,四周有山脉环绕,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这便是古人所说的“藏风聚气”。
如果城市附近还有河流,河流的形状能呈环抱状,如同“玉带环腰”。
那这座城市就占尽极佳的风水格局,集天地山水的灵气为一体,恒久保持繁华与富足。
可风水这种东西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两千年前的印度怎么可能知道,还运用到城市里?
纪初桃觉得这一切有些魔幻。
她搞不懂,而小哥发现这些以后也暂时没有头绪。
张家并非无所不知,他们对于国外的关注并不多。
在十三世纪初期,也就是南宋时期,张家人才开始探索通古斯地区,即当今的外蒙。
对于天竺,小哥的认知也只停留在史书里。
走在前面拉维听到后头没了声音,转头便见这两位中国记者正看着树冠之外的景色。
他笑了笑,有些自豪开口。
“风景不错吧,我来这里时也发现了它们,如果站在这座山的山顶向远方望,能将整个布巴内斯瓦尔看得非常清楚。”
这次纪初桃没搭理他,而是蹙着眉又看了一会儿,和小哥交换过眼神后,才跟着拉维继续向上走。
十五分钟后,他们走到了半山腰一处平地,不远处是一扇经过修缮的木门。
拉维走上前,将木门轻轻推开。
纪初桃和小哥带着摄像机跟上去,入眼到处古旧斑驳,曾经庄严神圣的巨大石柱在岁月的侵蚀下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庭院之中散落着破碎的佛像残躯,虽然被人工整地摆好,但一眼望去,还是忍不住有种凄凉的酸涩。
不过令人惊喜的是,寺庙的石柱和壁龛上布满清晰可见的石刻浮雕。
这些深入到石头内的痕迹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虚无。
小哥打开osmo的录像功能,一边拍摄照片,一边录制视频,稳步将能看见的石刻浮雕全部记录下来。
拉维不太了解记者的工作,只当他是在收集素材。
顺便继续给纪初桃介绍这座佛寺遗址。
寺庙占地面积并不小,除却已经完全破烂的僧舍和香客休息区,如今只剩下基本的用来供奉佛像和举行法事的佛殿,以及藏经阁和带有石雕的庭院。
能逛的面积大概有七八百平米。
走到佛殿时,一直沉默当摄影师的小哥忽然开口。
“这里是还在使用吗?”
拉维被他的声音吓了一跳,目光转向这个从一开始就很少话的年轻中国男人,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模棱两可说了一句。
“有的信徒也会来这里祈福。”
从进入佛殿后,纪初桃便没再说话。
只是微蹙着眉,看着大殿内的干净整洁,鼻尖充斥着还没消散的水腥气。
显然,这里不久之前刚刚有人打扫过。
一个废弃的佛教古寺,又一个月只开放一次,也未必有人会来,有打扫的必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