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天假大秦三十年 > 第36章 大公国(4)

第36章 大公国(4)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生长的双峰小岛,刘恒便在济口村暂住了下来,但始终没有向救起他的好心人透露自己的真名实姓。

“晚辈冒生命危险来到大公国,”他解释道,“就是为了了解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所以,”刘恒继续,“后生希望能早日见到叔孙通等原秦廷博士——或者仍然在世的先生们。”

“然后,”他把话说完,“我就会透露关于自己的一切。”

主人家自然也很理解。

“孩子,”羲娥跟这位不知名的远客说,“其实从昨天下午把你从海边救起来,我就立即通知了位于临淄城的稷下学宫。这是大公国的最高学府,也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而八十高龄的叔孙通长老会与其他长老商议此事。你先适应一下环境。很快会有新消息!“

在发现被海浪冲上岸的刘恒之前,羲娥、晁错和大鱼他们仨其实是奉学宫之命,来到济口村现场视察附近船坞的造船进度。

每天两顿饭——日餐和晚餐——都是在村里的集体食堂来解决。

村食堂的建筑样式跟刘恒住的海草屋类似,但室内面积则大了数十倍,顶棚用无数根木梁撑起了晒干后的黄绿色海草所铺就的屋顶。

村民们当然可以选择自己在家开小灶,比如刚把刘恒救起来的时候,羲娥就在海草屋的炉子上给他炖了海参汤。

但是绝大多数人还是喜欢集体食堂的热闹。

初来咋到的刘恒,没事儿就在济口村周围溜达,看看南边山巅上太阳的高度,约莫在饭点儿回村食堂吃饭就是了。

这一方面是一种消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探查所处的环境,以确定自己究竟真的来到了高墙内的大公国。

但刘恒对此地的第一印象是十分准确的:

这里的气候的确远比在墙外要凉爽宜人,穿着长袍长裤还时不时打寒颤。

而这里的男女老幼,也远比大秦帝国的子民洋溢着更多的笑容。

刘恒还会站在村口的沙滩上遥望着一间间上了规模的船坞。

那里,新一代的工匠们正日以继夜地忙碌着——这回,不是在为什么神仙皇帝而打工,而是为了自己的根本福祉而拼搏。

日渐成型的硕大船壳,突出的船底纵贯着单根巨木构成的龙骨;底舱中,已经立起了船桅的粗大根底。

还有大批工人专门负责制造巨幅的船帆,在缝合的粗麻布上加装了一根根木条,便于帆面齐刷刷的收放。

长在海边的刘恒一眼就认出,这肯定是将要驶向大海深处的海船!

但是造出来的海船,究竟要驶向何方?

捕鱼?不像。

因为在建的显然是庞大笨重、吃水很深的客货船,而非轻便的渔舟。

再者说,此间的百姓捕鱼并不困难,驾小船在风平浪静中离岸不远,就能网到无数的海物。

客运货运?也不像。

因为造好的海船全都静静泊在港内,从来不见使用。

晁错透露过:他们一行三人从大公国都城临淄来济口村的任务,就是奉学宫之命视察造船的进度。

但是打造这么多的大海船做什么用,刘恒这个外来客则是“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生怕打听得太多,惹人嫌弃,可能就不会被允许面见叔孙通等长老了。

如果晁错、羲娥、大鱼不去船坞视察,便会在村食堂跟刘恒共进一日两餐。

村食堂的餐食都是自助的,而且免费。

来吃饭的村民只要用粉笔在小黑板签个字,扣除相应工分即可。

刘恒注意到,身为月氏人的羲娥阿姨,饮食习惯十分特殊。

在中原被奉为美味的虾蟹蛤蜊、以及猪牛羊等家畜,她一概不吃;到了自助食堂,她会用夹子从一盘盘菜品中挑出鱼和鸡,然后搭配着新鲜蔬果来吃。

最重要的是,每次开动前,她必定要双手合十、闭着眼、低下头,念诵摘自月氏《次经》的餐前祷文。

有时候,精通月氏文化的晁错,尽管出身中原,也会跟着羲娥一同念诵。

弄得同桌的大鱼和刘恒也不好意思上来就吃,而是等两人祷告结束方才动筷。

一开始,刘恒觉得这个异族女人不仅挑食,而且矫情。

但很快,他想起一个没齿难忘的人:英布。

英布也曾参加过反秦起义、然后同样流落双峰海岛、最后在一只猪蹄引发的惨案中,重伤了一片好心的刘邦,并最终导致他的死亡!

仔细想想,这个来自“六县”的怪人,从相貌到饮食习惯,都跟羲娥阿姨很像的!

聚餐时,他们会共坐一张四人桌,边吃边聊。

席间,羲娥阿姨和那个名叫大鱼的男孩都很话少,而晁错和刘恒两个知识青年则很有共同语言。

除了闭口不谈自己的家世,刘恒会跟对方谈起墙外面翻天覆地的变化。

令刘恒感到惊讶的是,墙里面的人显然对墙外面那个面目一新的大秦帝国有所了解。

刘恒回想着晁错跟他说过的话:“你是二十七年来从海路造访大公国的第一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