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语录

繁体版 简体版
每日语录 > 天假大秦三十年 > 第35章 大公国(3)

第35章 大公国(3)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月氏文化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信仰“雅赫维”,万事万物的主宰,一切生灵的真神。

在昭武城,圣殿里的大祭司保管着两套经文,用高下两种方式昭示上天之道。

密不外传的《喀巴拉》,披露了天地奥妙,只在僧侣们关上圣殿那厚重的大门之后相互口耳授受。

公开流传的是《次经》,不完美地重述了《喀巴拉》,以便普罗大众的门外汉们领悟遵行。

如果九姓俗众中的好奇者能被《次经》里的故事所吸引,那就可以选择抛弃尘世,加入禁欲隐修的僧团,从而获知秘辛。

昭武城陷落之前,知悉奥秘的牧师们率领着部分民众,逃入茫茫沙漠,生死未卜。

其他的被俘者,则搬进了大秦都城的囚徒之家。

月氏奴隶们能够回忆起《次经》中的大部分内容,却断绝了《喀巴拉》这项最重要的传统,飘零无根,如若浮萍。

这比失去自由还要绝望的境况持续了二十年,直到“雅赫维”派来了祂的杰作:晁术。

作为始皇帝的顾问,博士官的日常一点也不繁忙。

但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秦廷七十博士每天仍在自觉地做自己的学问。

始皇帝三十二年前后,晁术在皇家档案馆“皇史宬”的阁楼里查阅前代旧画。

忽然,一股异香将他引向铁架上二十四卷木牍——类似竹简,但是木制的。

之所以发出香味,是因为板条的材质用了生长在数千仞山巅之上的香柏木。

卷开来,发现每一卷都缺失单数的板条和一半的“韦编”,用来穿起板条的牛皮绳。

应该是被人刻意解下,另外编辑成册。

更奇特的是,余下的半数木简上的内容,并非中原文字,而是由二十二个不同字母连缀而成。

这生平未睹的奇书,着实把晁术惊艳到了。

随后的几个月,为求证简牍文字的族属,画师走遍了胡人聚居的咸阳西区。唯一能够证实的,仅仅是简牍文字并非流行西域的希腊文,后者是由另外二十四个字母组成的。

一个傍晚,空手而归的晁博士就餐于城郊一所官驿,在此烧饭的都是西域的战俘。

晁术进了前堂,刚在桌边坐下,就瞥见不远处的伙房里,正在上演一场简朴的仪式。

就见在那间一尘不染的厨房里,一名中年男自正领着一名少年厨子,在后者小伙伴们的虔诚凝视下,展开一幅枯黄的长卷,用本族的语言朗读一段文字。

好奇的画家伸长脖子一看,发现那长卷上的文字,正与皇史宬里神秘木简上的同类!

就这样,晁术结识了这所驿馆里的月氏奴隶,以及他们的头人,伏瓦——就是在灶房里引领少年读经的那名中年人。

“那就是他们所谓的信仰!”被问到时,驿长恭敬地跟晁博士贬低着月氏人,“十三岁的月氏少年要用这种方式完成‘受戒礼’!”

听驿长说,时年四十五的伏瓦真是个怪人。

他本是嫪毐带来咸阳的私厨,全面负责王子的饮食。

因为,月氏人的饮食从原料到烹饪有一套严格的规则。

嬴政亲政后,伏瓦继续留用,给若干王室成员烹饪饭菜,直到九年后被重金遣散。

并没有到到乡下当起土财主,伏瓦留在咸阳,将长期摸索出来的厨艺教给患难同胞,教他们烹制出既合其教规又有滋有味的饭菜来。

很多月氏奴——虽然不是所有人——因此摆脱了非人的劳作,当上了驿馆里的炊事员,并高票将伏瓦选为奴隶们的头领。

现在,晁博士直到二十四木简上的文字是月氏文。

下一步,就是请在咸阳的月氏奴帮忙解读其中的内容——他们肯定是认识本族文字的,比如伏瓦那天就在客栈引领受戒少年读经。

但当晁术试图接触这个族群,却一点也不顺利。

伏瓦本人不作秦语,而生于奴役的年轻人虽说自然习得了官话,却不愿抢在头人之前开口。

求问者最终汇聚了众奴隶惊愕的目光,靠的是沾水在餐桌上描出香柏木牍的第一卷第一行。

那斗折蛇行的字母组合,过目不忘的晁博士是将其当成一幅图画硬记下来的。

直到后来,他才知道所有月氏文都是从右向左横向读写的——也就是说,皇史宬的木简,在只剩下月氏文的情况下,应该被一行行地横放而非一列列地纵放。

而晁术沾水在桌面上写下这行的时候,却如中原文字那般自上而下地成列读写。

只不过,晁博士将字母形状写得十分清晰,驿站的月氏奴们仍能读懂这个句子。

还有,铁架上的二十四卷木简早已被打乱了顺序。

也就是说,晁博士自以为的第一卷第一行,其实来自第七卷第一节;

这个匪夷所思的句子,无疑来自月氏人秘传的圣经《喀巴拉》。

而且,本来是不该被文字记录下来的!

若能互利共赢,干戈可化玉帛。

咸阳的月氏奴一直想重现那神圣的知识,晁术则想发现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